蜜枣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秋国庆记者走基层三晋丰收图特刊稻谷香
TUhjnbcbe - 2023/3/15 20:40:00
北京中科白殿疯医院地址 http://www.yunweituan.com/m/

运城市临猗县北辛乡卓逸村,王万保(中)带领村民培育了亩艺术苹果示范园,并成立了集苹果种植、收购储藏、销售为一体的果品专业合作社,为兴果富民开拓了一条新的致富路。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金秋时节,成串的葡萄、*澄澄的小米、又脆又甜的冬枣……三晋大地瓜果飘香、五谷满仓,到处是一派丰收景象,好似一篇跳动的五线谱,奏出丰收的乐章,为第三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增添喜悦。

运城市平陆县常乐镇,吕武久一家采摘丰收的蓝宝石葡萄,准备外销。

又到丰收季,又到农民庆祝丰收的节日。收获的喜悦挂在每个农民的脸上、金灿灿的收成上,写满了耕作之辛、丰收之喜、劳动之荣光。他们是耕耘大地的劳动者,他们是热爱生活的梦想家,他们是这个最美丰收季的最好代言人。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特别是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后,今年的丰收来之不易。我省夏粮喜获丰收,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稳步增长,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干劲越来越足。

中秋国庆长假期间,本报记者兵分多路走进11个市的农庄、田舍,见证农民丰收的忙碌和喜悦,记录丰收的美好图景,见证新时代的新农村建设。

我们礼赞丰收,既是检视过去辛勤的劳作,也是寄予未来美好的祝愿。祈风调雨顺,祝幸福安康,盼稻谷满仓,愿国泰民安。

三晋大地

丰收的风景最美

晋城市沁水县中界村,村民在海拔米的山巅晾晒收获的油葵。毕兴世摄

最近,运城临猗庙上乡的滕红革心情挺美,家里的10亩冬枣园又丰收了。根据市场价,预计今年能收入15万元左右,“枣甜庙上、枣富庙上,我们只要把这几亩枣田招呼好,就能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忻州岢岚县宋家沟村宋水街两旁,村民们用红芸豆、玉米、谷子、高粱等各类小杂粮拼成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字样展板、戏剧脸谱图案,特别引人注目。展示架上*灿灿的玉米、圆滚滚的南瓜、颗粒饱满的谷子高粱、新鲜水灵的辣椒芹菜与处处洋溢着的丰收笑脸相应成景……
  粮食丰收、农民收入增加,农村面貌正在发生巨变。年,我省夏粮喜获丰收,总产.8万吨,增长4%;年,全省农产品加工完成销售收入达到亿元,同比增长7.4%;上半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3.1%。
  “今年是个丰收年,我们农民的腰包又鼓起来啦!”大同市浑源县裴村乡大桥村张吉兴奋地说,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今年的丰收更有意义,是幸福、是鼓舞,更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特”“优”战略让山西农产品振翅高飞

“没想到把*花入馅做成的包子,这么受大家欢迎!以后,我们要多研究几种*花馅的包子,把我们‘大同*花’变成‘*金花’!”大同孙记包子面点传承手艺人谢莉,在获得《大同好粮(*花)美食擂台赛“大同好粮美食菜单”》荣誉证书后,对自家包子以后的发展有了更多的规划!

除了鲜肉*花包,还有*花猪肉烧卖、*花葫芦包、浓汤*花焖鲜鲍、蜜制忘忧鸡、*金麦穗忘忧草、醇香清甜*花饼……在9月15日至18日举行的大同好粮(*花)美食擂台赛上,这些别具特色、色彩鲜艳、造型美观的*花菜品一亮相,就引起现场人们的阵阵掌声和啧啧赞叹声。

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第一站就来到大同云州区有机*花标准化种植基地,对大同市*花产业发展给予充分肯定,称赞“小*花大产业,很有发展前途”,希望“把*花产业保护好、发展好,做成大产业,做成全国知名品牌,让*花成为乡亲们的‘致富花’”。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年以来,大同市以*花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迅速,并成功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目前,大同市*花种植面积已达26万亩。在《*花产业-年发展规划》中规划,力争在年大同市*花面积达到30多万亩,加快培育全国一流的集种植、加工、科研、营销、产业融合于一体的*花产业集群。在延长*花产业链上,大同市相继开发了冰鲜、食品、文化、美容等9大类多种*花产品,如*花饮料、*花酱、*花酒、*花面膜、*花护手霜等,一上市,就得到了消费者的一致好评。9月举办的大同好粮(*花)美食擂台赛,更是将*花美食的传播引向高潮,*花产业链再一次被深度延伸。

*花产业是我省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省立足资源禀赋,持续在优化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上下工夫,杂粮、蔬菜、中药材、鲜干果等特色优势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全产业链开发取得新进展。

除了大同*花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还成功申报隰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临猗苹果、隰县玉露香梨、安泽连翘3个国家特优区,创新性地设立太谷、阳曲、沁县、万荣等7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为农业产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与此同时,集中打造30个农业标杆项目,逐步构建起园区引领、龙头带动、基地示范、农民参与的产业格局。

智慧农业让农民实现“在手机上”种地

金秋已至,素有“瓜果之乡”美誉的运城处处飘着果香。本是大棚冬枣大卖的季节,临猗县庙上乡滕红革家的大棚里的枣树上却没有几颗枣了。原来,他家的冬枣已提前上市,赚得“盆满钵溢”。

“要不是用上这套远程温度控制系统,我的冬枣也是现在上市,价格肯定叫不起来。”滕红革庆幸地说。

枣树在大棚栽种,临猗县开了个好头。庙上乡是临猗枣业发展面积最大的乡镇,枣树种植面积已达到8.5万亩。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这里的冬枣入口甜如蜜糖,肉质脆而细腻。几年前,这里开始发展设施大棚,产量一年比一年高。年更是大力推广科技智慧大棚,鲜枣种植实现数字化管理,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在手机和电脑屏幕前,就能实时监控大棚里的温湿度和土壤墒情等情况。

“你看,这个软件装上后特别好用。有时我一连几天在外地,也不用发愁棚内的温度和通风,只需打开手机APP,轻轻一点,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一目了然,再根据棚内冬枣生长需要,轻松实现一键远程操作。”滕红革打开手机,一边展示着操作界面,一边说:“哪个棚的指标有异常,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效率成倍提升。”

得益于这个智慧大棚,滕红革和其他村民的大棚冬枣提前一个月就上市了,每亩枣树的收入3万元以上,总收入比以前提高了5倍。如今,枣业已经成为临猗经济中继苹果之后的又一大支柱产业。

如今,“互联网+”已深度融入我们的生活中,并成功颠覆传统农业。在用物联网技术打造的特色现代农业代表——山西农谷,把农业大数据运用到耕地、播种、施肥、杀虫、收割等各环节,包括土地信息数据、气象数据、作物信息数据、作物长势数据等,更是让农民朋友也时髦了一把,开启“手机种地”的新生活。

山西药茶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提供新支撑

人说山西好风光,表里山河药茶香。10月2日,地处塞外的大同市浑源县恒山山脉深处,已经秋风瑟瑟,凉意浓浓。“今年我家能收多斤*芪,就按每斤十四五块钱的价格算,至少能收入两万元。”说这话的是62岁的张吉,浑源县裴村乡大桥村人。

年,张吉和本家几个兄弟咬牙上山修了条路,原先不愿进村的采购商来了,普通的*芪一斤卖到十七八块钱。那一年,他卖*芪纯收入有1.6万多元,当年就脱了贫。如今,张吉家的*芪种植已经发展到了80亩。

“我们大桥村全村可种*芪面积两万亩,今年要实现全村人均种植*芪20亩,咱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听着张吉兴奋的话语,山西晚报记者的眼前浮现出一幅*芪产业带动浑源百姓精准脱贫的美丽画卷。

浑源,是全国著名的“*芪之乡”,也是国家级贫困县。长期以来,浑源县都将*芪产业发展作为打造本土品牌、培育经济亮点的重要战略举措来抓。不仅是全省首个国家*芪种植与加工标准化示范区,还规划建设*芪茶产业园,以保护价格对芪农所生产的鲜芪进行收购,引导农民从普通农业向生态、绿色、高端农业转型,从自主销售模式走向“互联网+”的高端、高效营销模式,形成产供销一条龙产业链条。

“如今,*芪已不单纯是浑源的特色产业,而是发展县域经济、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浑源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瑰晖说:截至年上半年,全县从事*芪种植、加工、销售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企业已达个,1/3的农户从产业发展中受益。户贫困户种植*芪面积3.2万余亩,余户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入股分红等实现增收。

山西作为神农炎帝的故乡,制作药茶、饮用药茶已有数千年历史。全省以连翘、沙棘、毛建草、桑叶、枣叶、槐米等为主的山西药茶,已注册品牌92个,上市产品余种。

今年3月20日,“山西药茶”作为山西省级区域公共品牌亮相,为山西药茶产业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目前,山西已初步形成六大药茶基地,分别是太行山、太岳山连翘叶茶基地,晋南边山丘陵区槐米茶、菊花茶基地,恒山*芪茶、枸杞芽茶基地,吕梁山沙棘叶茶、红枣叶茶基地,晋东南桑叶茶、*芩茶、*参茶基地,管涔山毛建草茶基地。在产品开发上,涌现出上百家药茶加工企业,发明药茶工艺专利近项。

“鼓励药茶产业开发和链条的延伸,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省农业农村厅*组书记、厅长鞠振表示,下一步将大力实施“非常‘6+1’”计划,即实施“山西药茶品牌战略”,建立“山西药茶标准体系、山西药茶原料生产体系、山西药茶生产加工体系、山西药茶科研人才体系、山西药茶产业融合体系、山西药茶*策支持体系”等六大体系,进一步讲好山西药茶故事、发展好山西药茶产业,带动更多农民增收,引领大众健康生活。

晋祠大米

稻浪翻滚鱼虾肥

00:35

点击观看相关视频

采访时间:年10月2日采访地点:太原市晋源区花塔村
  丰收主题:晋祠大米
  金秋时节,稻浪翻滚。三晋名胜晋祠北去五公里,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花塔村稻田公园里,游人络绎不绝,拍照赏景。这里是太原市新晋网红打卡地,放眼望去,有稻田有荷塘,有江南水乡的韵味也有塞北粮仓的风情,有晋祠历史文化的传承还有现代农技的应用创新。
  再有半个月,水稻就可以收割了,花塔村又将迎来一个丰收年。年,这里首次试验水稻田虾蟹立体生态混养,割了稻子后冒出的虾蟹也是餐桌美味,太原人就可以吃到本土的稻田鱼虾蟹了。
  亩的稻田公园,是一块希望的田野,记录着花塔村村民振兴家园的斗志和决心,承载着花塔村民世世代代金色的梦想。10月2日,山西晚报记者来到花塔村,听稻农们讲述丰收的故事。

太原市晋祠镇的晋祠大米丰收在望,不少市民来到这金色的海洋观光游览。山西晚报记者寇宁摄

一片稻田铺就村民小康路

花塔村稻田公园集农业示范、农耕体验、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是一座“农业湿地公园”。以种植晋祠大米为主,现种有晋祠水稻.6亩,平均亩产稻谷超过斤,年总产晋祠大米达13万余斤。此外,荷花池40亩,稻田生态综合种养试验示范区40亩,公园里还有插秧体验区、儿童拓展训练区、垂钓区、稻草人迷宫区等不同主题的娱乐区,来往游客根据节气不同,可以体验插秧、收割、摸鱼、戏水等。

其中,稻田生态综合种养试验示范区,是在山西农业大学生态综合种养技术团队指导下建立的,投资30万元,进行稻鱼、稻虾、稻蟹混合种养试验。一方面,鱼虾蟹能够吃掉稻田里的害虫,排出的粪便给水稻以养料,不需要再施肥。另一方面,稻田为小龙虾、螃蟹提供天然饵料和生存空间,增强生物多样性,探索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形成了“田间鱼虾蟹游动、鸟类飞翔觅食”的美丽景观,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稻田公园内的荷韵园区里,花期已过,有不少莲蓬已经风干成深咖色,像麦克风一样迎风耸立荷塘。记者好奇为什么不摘去,同行的晋源区委工作人员解释说,这样长着风干的莲蓬柔韧性好,是热卖的禅艺品,有人来收的时候才摘下。

稻田处于太原武宿机杨西航线的边缘,稻田公园打造的唐风晋韵主题稻田画,融合三七分水、晋献佳禾、桐叶封弟,在航班上能够清晰看到稻田上的图画。

村民老任常到稻田公园里,老汉乐呵呵地介绍,就在几年前,这里几乎被撂荒,杂乱地种着玉米和野长的芦苇。“早以前村里开了好多家石料厂,一出门都是灰,现在种稻子都种出了网红公园了,晋祠大米一斤能卖十块钱,日子也越来越好了。”

“千家溉禾稻,满目江南田。”一粒米撬动生态乡村,一片田引领小康之路。而今的花塔村,稻田公园火了,晋祠大米也形成了从种植、生产销售的完整的产业链条。

育秧是水稻生产的第一道环节,花塔村谋划实施了水稻育秧工厂化建设,引进了自动化育秧生产线,通过精细化集中管理,使水稻育秧效率提高了将近30倍,插秧后成活率可提高到95%,极大地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水平,能满足全区晋祠水稻栽培的优质秧苗需求。

明清年间,晋商在河套地区春播时,会按一定价格购买下青苗田,秋后不再议价,直接收获。而今,花塔村古法今用复制“认青禾”活动,认养价每亩元,6月插秧节期间优惠为每亩0元“认养”水稻,并签订后续储存、加工、包装协议等,稻田每亩收益估算能在元以上。参与其中的太原市民不仅体验农耕稼穑,还能第一时间感受晋祠大米的香甜滋味,“认青禾”这一稻田认养项目,也增收十多万元。

花塔村人心灵手巧,特别是农业机械研发改制上,曾以农业机械化闻名全省,是省市的老先进。村史的一组数据表明,从年开始到年的10年间,花塔农机修造厂共试制、改制、推广使用各种农业机械件(台),自制机械农具21种台,全国各地到花塔考察的团队络绎不绝。而今,花塔村新建了平方米的晋祠大米加工厂,不但满足了本村加工问题,而且助力晋祠镇各村子。加工过程中,成袋的稻米经过清粮、去石、扒皮、筛选、谷糙分离、抛光等工序,变成一粒粒洁白的大米,同时整米与碎米分拣,整米进入农特产超市销售,而碎米作为米酒、米醋等的原料进行再加工,形成了晋祠大米从种植到加工、生产、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年增收35万元。

是一个以农业为根的村,再次找回了昔日的荣光。在这片希望的田野,唱出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梦想。

花塔村的转型蝶变之路

花塔村地处太原市西南龙山脚下,与晋祠景区相邻,因隋开皇年间所建华严塔而得名。全村面积多亩,余户,村民0多人。

在花塔村村委会院里,特地辟开一处花塔村村史展览馆,来往的市民都可以在这里了解这个小村庄的故事。

年7月以来,村子开始走农业合作化道路,“农业学大寨”中,花塔村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筑石堰、挖水池、打深井、平田地,建成了土壤肥沃、平整优质、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田地。20世纪60年代中期,率先引进推广和改造自制农业机械,实现了水稻生产半机械化,农业机械化。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积极发展副业,创办养猪场、粉坊、醋坊、酒坊、豆腐坊、果园,兴建翻砂厂、石膏石子石灰厂、预制板厂、防水剂厂、布厂、农机修造厂等多家经济实体,农业机械化使花塔成为远近闻名的示范村。到21世纪初,由于资源型产业所带来生态环境的污染,曾经引以为荣的砖厂、预制板厂、水泥制品厂达不到标准,几乎在一夜之间退出,花塔村再次面临寻找新出路。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严重,世代浇灌晋祠水稻的难老泉断流,村里的稻田也随之荒废,村民的生活质量也因环境污染大打折扣。

年,国家推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晋源区被确立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试点区,花塔村又被确立为晋源区的试点村。随着《晋源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试点实施方案》的出台,当时正值晋源区出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植补贴*策,花塔村“两委”班子深思熟虑,果断抓住机遇,“晋祠大米”成了振兴花塔的新引擎。

年5月12日,花塔村历史上又一个里程碑的时刻,通过选举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村*总支书记何建平为经济合作社理事长,实现了由“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历史转身。“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花塔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正式挂牌,形成了村*总支、村民委员会、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并行的新型农村社会治理模式,开启了“三体”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当年就恢复开垦晋祠水稻余亩,村民人均实现分红元,年人均实现分红元。钱虽然不多,但于每位股民而言,已经感受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带来的甜头,感受到了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所带来的实惠。

年初,尽管疫情来袭,并没有影响花塔村民育秧、夏种和收成,“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就像歌里唱的,“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奋斗,为她幸福,为她争光。”

花塔村庄,宜居且美丽

花塔村生活区和稻田公园仅隔一条贞观街,许多市民公园里游玩后,都会进村里买点晋祠大米。走进花塔村,街巷整洁,文化墙上宣传标语催人奋进。

花塔村*总支部书记何建平告诉记者:年,村子被晋源区委区*府列为“百村景区化试点村”,全村抢抓晋源区“百村景区化,三年大变样”机遇,进行升级改造,全面改善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家园。比如,实施雨污水分流、水源置换、厕所改造、弱线入地、墙面美化工程。同时,健全社会公共服务,修建文化室、图书室、健身活动场所、卫生所、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为民服务室、公共浴室等,翻新了幼儿园小学。

而今,村民的人居环境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还带动了民宿经济、特色餐饮的发展。村里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现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提升了软实力,切实提高了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认知程度,播下了生态文化的“种子”。同时,开展*员示范户、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形成了*员带头、群众参与,人人争当生态文明践行者的良好氛围。

在村里,一说起稻田公园,村民都点赞,既改变了花塔村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又改善了村庄的面貌和环境,延伸了晋祠大米产业链条,丰富和发展了乡村旅游业。

与稻田公园紧连的是建医院新院区,内设老干部康养中心。

这片希望的田野上,老人们举杯孩子们欢笑,“晋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香”盛世农耕图景已然成为现实。

一粒米撬动区域经济

晋祠大米是晋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0多年的种植历史,素有“北米之最、皇家贡品”的美誉,是太原农耕文化的品牌和荣耀。晋祠大米颗粒饱满,色泽晶莹,性软而韧,连蒸数次,仍然粒粒分明,吃起来清香爽口,素有“七蒸不烂”之说,堪称米中精品,曾长期作为皇家贡品。

晋祠大米之所以质地优良,是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用晋祠难老泉水浇地,水温低,含有明矾等矿物质,加之晋祠附近村庄土地肥沃,土壤呈黑色弱碱性,有利于水稻生长。

因过去几十年间,太原市地下水严重超采和采煤损耗,晋祠泉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周边土地无法种植水稻,晋祠大米产量日减、濒临绝迹。随着各级*府下大力气进行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环境向好,晋源地下水位回升,晋祠大米复种的热情重新被点燃,至今种植总面积已达到0余亩,亩产可达斤。

今年以来,晋源区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晋祠大米产业园高质量建设,“一粒米撬动区域经济”,以良种为核心,以良法为手段,以良田为基础,加大资金、技术、管理、设备扶持力度,出台一系列扶持*策。实施千亩晋祠大米恢复种植项目、晋韵稻香文旅综合农业开发项目、实施花塔村稻田公园二期建设;推广机械化现代育秧新技术,新建旱地育秧大棚12座;推进晋祠大米加工、包装提升项目,新建占地面积平方米的加工厂房,推动晋祠大米加工精细化、特色化、功能化发展;实施“晋祠大米”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工程,挖掘晋祠大米文化价值符号,重塑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品牌,让晋祠大米成为山西太原亮丽的文化名片。

云州*花

秋日绽放分外香

00:27

点击观看相关视频

采访时间:年10月2日采访地点:大同市云州区瓜园村
  丰收主题:云州*花
  天高云淡、秋高气爽。国庆期间,山西晚报记者驱车行进在大同市云州区桑干河沿线的各个乡镇,红彤彤的高粱昂起了头、沉甸甸的谷穗笑弯了腰、连片的万寿菊争相怒放,青椒、萝卜、白菜、土豆、南瓜、枸杞……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处处都是丰收的气息,云州在欢度国庆的同时迎来了又一个丰收年。
  欢歌笑语,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第一站就来到大同云州区有机*花标准化种植基地,对大同市*花产业发展给予充分肯定。
  国庆节前,云州区16万亩*花的采摘、加工已经全部完成。包装精美的干*花菜、鲜*花,延伸产业链开发的*花酱、*花饼、*花饮料等正在通过消费扶贫、电商销售模式走向全国各地。*花丰收了,销售*花的收入正在陆续鼓起百姓的钱包!山西晚报记者走进云州区瓜园乡瓜园村*花种植重点村,记录了村民种植*花、依托*花脱贫致富的幸福故事。

大同市云州区瓜园乡瓜园村园沃*花专业合作社门前的广场上正在举办的农民丰收节。

种*花让大家走上致富路

10月2日,大同市云州区瓜园乡瓜园村园沃*花专业合作社门前的广场上,年瓜园乡农民丰收节正在举行。瓜园村*支部书记、云州区园沃*花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成忙得满头大汗,他正在接待来自各村的丰收节出席代表、协调农产品展示展位、指挥演出和丰收节流程。

今年58岁的村民李庆手里提着个蓝色文件袋,守在园沃*花专业合作社的仓库门前,等待前来开工资的村民。李庆告诉山西晚报记者说:“在今年的*花加工期间,村里共有40多名村民在合作社上班,男工每人每天元,女工每人每天元,大都干了两个月。这不,眼看中秋节到了,合作社便将两个月的工资发给大家,让村民过一个物质丰富、快乐祥和的中秋节、国庆节。”

有银行卡的村民,工资就直接打在了卡上,没有银行卡的,合作社就给他们发现金工资。

村民贺玉珍在合作社干了两个月,主要进行*花称量、包装,她两个月赚了元工资。签字、数钱,60多张红彤彤的百元人民币攥在手里,贺玉珍笑得乐开了花。她扳着手指头告诉记者,她准备购买10斤猪肉、50个手工月饼、买两条鱼,羊肉贵就少买些,包括苹果、葡萄、香蕉等水果都准备置办些,一家人高高兴兴地过一个中秋节。

李庆是负责园沃*花专业合作社的多面手,包括*花加工时的蒸、晾晒,都是他来把技术关的,平时还要给40多个村民分配活儿,记工、仓库出货、收货等多项工作,平时忙得脚不沾地的。“忙碌着,心里却充满着喜悦!”李庆说:“5年前,我做梦也想不到还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这要感谢*的*策好,感谢各级各部门对我们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倾力帮扶!是*花让我们走上了致富路!”

七八年前,李庆家生活拮据,两个儿子相继考上大学,每年3万多元的学费和生活费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仅靠夫妻俩种着40亩薄地根本供不起孩子们读书,每到秋季开学,孩子们都是办理助学贷款来交学费的,生活费是硬着头皮找人借的。孩子上学将他家里掏空了还欠了外债,他成了村里的贫困户。

年1月,村*支部书记李成牵头成立了云州区园沃*花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亩种植*花,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李庆看到了*花发展前景,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6亩地加入合作社,自己也被吸收进合作社参与管理。

包括*花种植、锄草、田间管理、采摘、晾晒、包装、出库销售,李庆几乎都在参与其中,每年大约能赚3万元。孩子们读书欠下的外债还清了,李庆就寻思着在干些啥,他利用自己曾经养过猪的技术,购买了3头种猪,租用集体闲置的一座大棚开始繁殖猪仔。没想到,赶上猪肉涨价,每头猪可实现纯利润0元。年,李庆年出栏50多头猪,收入达到10万元。

在李庆养猪的猪栏里,记者看到他的妻子正在清理猪舍。李庆妻子高兴地介绍:目前,共有大小猪仔30多头,加上已经销售出去的,今年出栏肥猪50头没有问题。“今年养猪收入10万元应该没问题吧?”记者问。“肯定没问题!妥妥的10万元!”李庆妻子说。她认为,自己能够养猪达到小康,完全是托*花种植的福!

李庆妻子向记者解释,村里发展*花种植,让他有了收入,用这部分收入才可以买得起母猪、买得起饲料、租得起猪舍。不然,想养猪也没钱。

合作社把脱贫攻坚当做主战场

李庆依托云州区大力发展*花产业脱贫致富奔小康,不仅仅李庆于年脱贫,他所在的瓜园村也于年底整村脱贫。

10月4日,记者再次见到瓜园村*支部书记李成时,他正在忙碌着。他领着记者来到该村园沃*花专业合作社时,*花晾晒、蒸熟、烘干的设备已经停产,合作社种植的亩*花已经全部加工完毕。

在仓库一角,码放着整整齐齐的包装好的*花菜大约多箱。李成介绍说,大量的干*花已经销售出去了,*花款也在陆陆续续进账。

李成是在年1月担任村*支部书记的,之前他是在一家企业担任车间主任。年,老支部书记卸任,村里的老会计乔秀思来想去,想到了精明能干的年轻人李成,随即动员村“两委”一班人请李成回村主持工作。李成被大家的诚心感动,毅然放弃优厚的工资待遇,回乡创业,带领全村父老乡亲脱贫致富。

年9月,李成被任命为瓜园村*支部书记。年起,担任大同市云州区园沃*花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大力发展*花种植是云州区*府打造的一县一品工程,瓜园村积极响应*府号召,为脱贫致富寻找的这条路径,我认为是非常可行的。云州区没有矿产资源,老百姓脱贫致富要靠农业,尤其是经济附加值高的*花种植,我们确认是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于是,李成积极动员村民加入合作社,带领村委一班人选择种植基地,增加*花晾晒场地,并上马烘干设备以应对阴雨天鲜*花不宜储藏等种种情况。

年1月17日,园沃*花专业合作社诞生了。合作社以“合作社+基地+贫困户”为基本模式,累计流转土地1亩,种植*花亩,种植编织用杞柳亩,合作社共吸纳5个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带动贫困户户人,实现了贫困户人头一亩*花的脱贫目标。

李成说,园沃*花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就将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为己任,以脱贫攻坚为主战场,坚持扶贫开发与合作社发展相促进,不断摸索尝试,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实际情况,合作社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区域特色的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花产业链正向着高端延伸

合作社成立初期就建成占地0平方米的晾晒场地和平方米的储存库各一处,取名“金色晒场”和“金色储库”。

年,为了解决了阴雨天*花不能晾晒以及储藏的问题,合作社又新建立方的冷库一座,并配套安装十台烘干设备以及*花菜烘干车间多平方米。

年,合作社又新建十栋*花晾晒大棚,每栋大棚占地平方米,进一步解决了阴雨天*花晾晒难题。这种举措保证了合作社及周边村子*花种植户不会因天气原因而导致*花腐烂变质和售价降低,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

年,合作社*花进入了采摘期,为增加贫困户收入,实行了“凭票分片,定点采摘,过秤领钱”的方式,有序地组织采摘,既满足了采摘用工,又有效地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年,合作社自产鲜*花60多万斤,实现销售额万元,仅采摘这一项就带动贫困户增收70万元。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产量较去年增加了,价格也不错!”李成说:“如今,瓜园村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尤其今年中秋节与国庆节是同一天,村民们有的自觉悬挂国旗,与祖国共庆丰收!”

瓜园中心村西不到1公里处,民之源*花食品加工基地上,机声轰鸣,该公司仓储、发货大楼正在紧张施工中。临时仓储区内,桶加工后的成品*花浆共40万斤正在等待运输,这家投资上亿元的*花饮品深加工企业已经建成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四条全自动流水生产线已经完成试生产。

公司总经理仝振宇在接受山西晚报记者采访时说,把*花产业做大做强,仅仅依靠传统的*花干菜是不够的。目前,公司已经与三家院校企业开展合作,积极探索*花资源高效利用新技术,通过生产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花功能性饮品,让云州区*花产业向产业链中高端延伸。挖掘*花药用功能,重点研发*花口服液产品以及降三高、美容养颜、保肝解酒系列产品。同时,公司还在积极研究*花盛开后继续进行加工的可能性。

记者获悉,待该公司达产达效后,每年可收购消化*花0吨,可解决瓜园乡和周边乡镇10亩*花的加工问题。

大同丰收概况

五谷丰登唱金秋,载歌载舞迎国庆。今年以来,大同市围绕保证粮食安全、打造“大同好粮”品牌、增加农民收入,持续推动有机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对粮食生产的*策、资金、技术扶持力度,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全市多万亩粮食作物喜获丰收。包括浑源县道地*芪、广灵县大白谷、阳高县西红柿、云州区10万亩沿桑干河富硒杂粮、左云县、新荣区小杂粮等地标性农副产品获得大丰收。

右玉羊肉

金字招牌落满坡

01:23

点击观看相关视频

采访时间:年10月6日采访地点:右玉县威远镇张千户岭村
  丰收主题:右玉羊肉
  右玉羊肉因香味浓郁、肉质鲜嫩、肥瘦相间、肥而不腻驰名三晋。年,“右玉羊肉”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登记,成为山西首个荣获国家标志农产品的畜产品。年,右玉县生态羊获山西省省级农产品优势区;年,获国家级农产品优势区。
  10月6日,山西晚报记者走进右玉县,从农民们的笑声里,感受到他们“发羊财”后的甜蜜。右玉县委宣传部辛泰副部长说:“目前,右玉共饲养羔羊约75万只。依托好的生态,右玉羊肉也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右玉羊肉的金字招牌在市场上认可度是越来越高,市场价格普遍高出周边地区同类羔羊肉。全县余农户依托生态牧场实现脱贫致富。”

从农民到工人,王悦和妻子的收入翻了几番。

带领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头羊”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说起右玉羊肉,人们会想到山西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山西祥和岭上农牧开发有限公司。

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就是右玉县威远镇张千户岭村村委主任张宏祥。回忆起儿时的生活,张宏祥记忆犹新:“小时候家家户户都有羊,大人们早出晚归,整天顶着太阳赶着羊,但一年下来却挣不了多少钱。”

“家有钱财万贯,四条腿的不算。”提起养羊,人们的第一印象总是“又苦又累还不赚钱”。为了摆脱“土羊倌”的生活,村里的大部分年轻人选择离开,张宏祥也曾是他们中的一员,他出村上学、工作,做过一段时间电脑生意,攒下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然而,在繁华都市住得越久,张宏祥就越怀念小时候吃过的“羊肉味儿”。“我去过很多城市,却很少能找到正宗、高品质的羊肉馆子,我觉得不应该这样。”张宏祥说,这让他萌生了回乡发展羊产业的念头。

年,张宏祥回到张千户岭村,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既缺资金又没经验的他一头扎进荒山里,修路、打井、建羊舍、买羊羔……不到一年时间山坡上已经跑满了白花花的羊群,最初持怀疑态度的乡亲们纷纷把自家土地流转给他,村民都进了他的养殖园区,成了月月有工资的工人。

“过去农民养羊靠天吃饭,现在我们养羊靠科学和产业。”张宏祥说,在坚持传统放养方式的基础上,他还专门聘请了营养学专家,给羊开“菜单”、制定“补饲计划”,保证羊肉品质。此外他还将产业链做大做长,打造了集种草、肉羊育肥、加工、餐饮、电商、生态观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形成了“祥和岭上右玉羊肉”的品牌。

如今,张宏祥的一万八千亩生态牧场一年出栏肉羊超过两万只,全产业链年产值达到上亿元。在他的带动下,村里半数年轻人陆续回乡工作,家家收入都翻了四五倍,周围十几个村的多户农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全县多户贫困户通过金融扶贫*策成了公司的股东。

千余农户依托生态牧场实现脱贫致富

右玉,位于北纬39度,毫米等雨线附近,是雁门关农牧交错区和国际公认的草食畜牧业*金带,林木覆盖率54%,同时拥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各类杂粮等饲草饲料资源,发展养羊业有着得天独厚的绿色优势。

在祥和岭上公司,养羊的方式也和以前不大一样。祥和岭上公司在一万多亩的荒地上建成了生态牧场,人工种植的灌木和乔木漫山遍野,既实现了保持土壤水分,又能促进牧草生长的目的。

在张宏祥看来,右玉要走生态养羊的路子,打好生态牌是必经之路。他说:“灌木和乔木的枝叶在夏天可以让羊有乘凉的地方,嫩叶和果实羊也可以吃。羊的粪便成为灌木、乔木和牧草生长的有益肥料,这样就形成了生态循环。”不仅如此,为解决冬储饲料问题,他们公司还流转了0亩地专门种植牧草。

如今,祥和岭上公司下辖右玉县张千户岭养殖专业合作社、山西祥和岭上农牧开发有限公司等七个分公司,走上了一条产业融合高效发展之路。生态牧场所在的张千户岭村和周边村庄,还有80多名村民在牧场务工,月收入超过0元,全县余农户依托生态牧场实现脱贫致富。

一个脱贫致富的生动样本

10月6日,山西晚报记者走进右玉县威远镇张千户岭村。

蓝天上镶嵌着朵朵白云,山坡上羊儿悠闲地吃着牧草,最简单的意象勾勒出“塞上绿洲”右玉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

今年65岁的王悦,是右玉县威远镇张千户岭村的村民,来山西祥和岭上农牧开发有限公司之前,以种地为生,虽然辛勤耕耘着80多亩地,但海拔高、陡坡多的张千户岭村,是典型的晋北*土高原丘陵地带,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广种薄收,一年下来最多也就收入几千块钱,温饱都成问题。

5年前,企业吸纳他来打工,他的生活也就此迎来了转机。

10月6日,记者见到王悦时,他正在打扫圈舍。记者问他在这儿怎么样,他开心地笑着说:“老伴儿给喂喂羊,我给打扫圈舍,一年两个人能收入五六万吧,加上土地流转,我们厂子提供吃、住,衣服都给买上了,不用我们自己花钱,这个五六万基本上都是纯收入,都存起来了。”

现在他把这里当成家住了下来,日子好了,老两口脸上的笑容也多了。

张悦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国家扶贫*策非常好,县城里头又给弄的楼房,挺好的,这个生活肯定是水平提高了,小康水平达到了。”

来这里打工的共有15对夫妻,其中有10对曾经是贫困户,现在他们在这里靠着自己的双手,不仅稳稳地脱了贫还致了富。

不仅是就业扶贫,企业还通过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变“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抱团”发展。

山西祥和岭上农牧开发有限公司财务总监王国胜介绍:“流转土地每年每亩50多元钱,我们这儿贫困户也好,农户也好,差不多每户有六七十亩到亩左右,所以说收入也很可观。我们差不多到现在流转了5万多亩地,有一半以上是贫困户的土地。”

截至目前,当地有多名贫困农民在企业就业,人均年工资收入2.4万元,较以往的0元左右提高了4倍;还通过成立张千户岭养殖专业合作社,让20多位村民成为合作社员工,每年根据合作社经营情况给予收益分红。另外,每年农忙季节临时用工约人,每人每天80元,年带动贫困农户增收72万元。

王国胜说,为了让脱贫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主要在两方面做了部署,一个在技能培训方面,给老百姓、贫困户在种植技能、养殖技能方面,每年尤其在秋后、农闲的时候做定期培训,加强他们这两项技术。另一点主要还是既有*策的保护价收购,通过收羊收草,我们对贫困户有倾斜,都比市场价高0.5元到1元,就像羊;草差不多一吨高40—50元,这是我们下一步巩固脱贫成果的两个主要模式。

未来可期“发羊财”的农民将更多

说起右玉羊来,张宏祥俨然一位名副其实的羊专家。张宏祥描绘的美好“羊”图正一步步化为现实,也赢得了当地*府和农民的肯定,他先后获得“山西省劳动模范”以及“年全省脱贫攻坚奉献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殊荣,年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未来两到三年,祥和岭上公司将打造成集“生态粮草种植、智能牧场散养、屠宰加工包装、产品系列分割、线下餐厅体验、线上网络销售、产品定制服务、颐养健康产业”为一体的散养羊全产业链生产基地,让“祥和岭上”和“千户侯”两个知名地标羊肉品牌走向全国;打造成农牧观光、生态旅游、美食体验、田园风光为一体的全域旅游发展集聚地,促进右玉全域旅游示范县建设,打造全国实体经济旅游发展亮点企业。

“物以稀为贵,地以名为荣。游客来到右玉县张千户岭村,看的是稀奇,买的是品牌,吃的是信誉,带走的是记忆。”张宏祥对未来如是描述。

右玉生态羊的三年规划

右玉县年全县羊饲养量72万只,为了推动右玉县生态羊发展,县委、县*府出台《右玉县生态羊—年规划》,到年建成万只生态羊养殖场5个,建成—只生态羊牧场个,建成5个饲草料加工企业,建成1个活畜交易市场,建成肉羊产品精加工企业10个。右玉县农民“发羊财”的人越来越多了。

岢岚红芸豆

燃烧的“红宝石”

点击观看相关视频

采访时间:年9月30日采访地点:忻州市岢岚县三井镇焦山村
  丰收主题:岢岚红芸豆
  杂粮是忻州最具资源优势的特色产业。近年来,忻州市把杂粮作为战略性产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主攻方向,强力推进杂粮全产业链开发。如今,忻州同时拥有中国杂粮之都、岢岚中华红芸豆之乡等“一都五乡”的特色杂粮品牌,杂粮产业已成为忻州广大农民的“看家产业”,种植杂粮鼓了农民的腰包,富了百姓的生活。
  9月30日,在年国庆中秋“双节”相伴到来之际,山西晚报记者踏着“中国农民丰收节”尚未远去的浓浓气息,走进了“中华红芸豆之乡”岢岚县,在三井镇焦山村真切感受当地百姓丰收的喜悦。

杂粮种植户武玉贵与妻子康翠萍向山西晚报记者展示自家今年丰收的红芸豆。

杂粮种植户武玉贵:今年给儿子在县城买了大楼房

9月30日上午9时,忻州市岢岚县境内阳光明媚,走进三井镇焦山村省级有机旱作农业(红芸豆)封闭示范片区内,已收割晾晒的红芸豆连着茎叶“一簇簇”堆放,如同天地间怒放的“生命”傲然于斯。放眼望去,竖立在田垄边“有机旱作红芸豆*土高原红宝石”数个红彤彤的标语牌“燃烧”着农民的希望,“寓意”着百姓的生活。

种植户武玉贵院内,一辆用于旋耕的小型绿色拖拉机头和一辆用于运输的加宽拖拉机当院停放,旋耕机、铺膜机等农业机械设施一应俱全。武玉贵与老伴康翠萍正在将部分收割“打场”的红芸豆用藤编簸箕再次精心“扬场”后,将光洁的红芸豆装入袋子中。武玉贵说:“好着哩、好着哩,虽然今年遭遇了疫情和春旱,但是国家*策好,*府帮扶多,对我们这里的红芸豆有机旱作封闭示范园区影响不大,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今年54岁的武玉贵种地30多年,昔日家中仅靠种植胡麻、莜麦、黑豆等低产低价传统农作物解决温饱问题,直至0年后,县里镇里推广种植经济价值高的红芸豆后,武玉贵一家与红芸豆结缘。武玉贵说:“现在的红芸豆一斤能卖到5块钱,去年是个丰收年,红芸豆卖下2.3万多元,加上谷子、玉米等全部种植物,收入能达到12万元。”武玉贵去年种了15亩红芸豆,今年又增加到27亩,初步估算,今年红芸豆收成也不错,预计能卖到近5万元,此项收入较去年有望实现翻番。

随着国庆中秋“双节”来临,武玉贵家打下了多个月饼,买回了十几斤猪肉,水果蔬菜也应有尽有,他要和老伴及娃儿们好好过个平安喜乐的国庆和中秋团圆节。在采访中,武玉贵也美滋滋地告诉记者,今年他给儿子在县城中心地段买了一套平方米的高层楼房,儿子找了城里工作的对象,新年过后准备住新房娶媳妇。

农民经纪人周保贵:想与电商接轨扩大杂粮销售网

“周老板来了”“周老板好”……村民们见到周保贵,都主动地与其打招呼并尊称其为“老板”,周保贵也总是笑呵呵地回应着大家。

周保贵是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农民经纪人。这些年,村民们种下的红芸豆等农作物几乎是人不出门货不出村就销售一空,而且还让村民们手里“把”上了现票子,由此颇受大家尊重。

周保贵说:“我父母都是农民,过去家里很穷,在种地同时我看到大家种下的粮食作物产量低还经常卖不出去,我就想着能不能帮大家把滞销的农作物卖出去。”脑筋活络的周保贵尝试着干起了个体经纪人,主要是将一些土豆、莜麦等粮食作物“捣鼓”到内蒙古、山东等地销售。直至年周保贵联络到一位在天津做外贸的客商,并第一次将40吨红芸豆远销,至此周保贵也与红芸豆结缘了。周保贵说:“那一年销售一吨土豆我能赚40元,而销售一吨红芸豆我就能赚元,仅那一次我就收益了元。”

为了方便村民销售农作物,年,周保贵在村委的帮助下和农户共同成立了忻州市岢岚县顺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出任监事,主要负责收购销售。近年来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合作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周保贵的事业越做越大,收入也越来越多了,已经真正跻身于大老板的行列。

问及去年收入,周保贵乐呵呵地伸出了两根指头。连猜测带打问,原来年周保贵通过销售红芸豆、土豆等农作物,个人收入达到了20多万元。周保贵说:“今年卖红芸豆的收入还会涨,估计上涨20%到30%都不成问题。”按照周保贵预测,今年虽然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和早春天旱,但是由于园区规范种植,红芸豆的品质更好了,而且市场看好,价格上涨,依然是个丰收年。

驻村工作队王鹏飞:实打实助力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谈及今年的红芸豆仍然稳产丰收的情况,岢岚县卫生监督所驻焦山村工作队队长王鹏飞也是一脸欣慰。

王鹏飞在单位就是负责医疗传染病方面的工作,对于今年遭遇的新冠疫情他有着特殊的职业敏感,也正因为他在村里驻村工作,对疫情管控也就分外认真。

王鹏飞说:“管控是为了更好的帮扶。在入户过程中,我们针对村里大力发展红芸豆种植的情况,还向村民们宣讲国家和省市县的帮扶*策,鼓励发展园区种植等,让大家不受任何外因的干扰,扩大种植。”春耕备耕时节到了,但是疫情防控还在继续,老百姓们出行不便,王鹏飞和队友们就充当起了运输工,帮村民们运输化肥等农用物资。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没有一户村民的春耕备耕工作因为疫情防控而受到延误。

贫困户李永*家去年种的红芸豆收成不错,今年他想另外租地扩大种植。了解到这一情况,王鹏飞和队友们就主动上门给李永*家出主意想办法,还帮忙协调回优质良种斤,肥料15袋,地膜15卷等。今年开春,李永*和父亲顺利实现了扩大种植的愿望,王鹏飞粗略地算了一笔账,今年李永*家仅红芸豆一项就能增收0元。王鹏飞说:“国家的*策帮扶力度非常大,百姓种植红芸豆的积极性非常高,村里过去是有地没人愿意种,现在是地都不够用、不够包了。”

村委负责人翟希顺:创建“保姆式”园区保证村民得实惠

焦山村位于岢岚县三井镇西南方向,距县城15公里,总耕地亩,全村户籍人口户人,常住人口83户人,建档立卡贫困户48户人。村委负责人翟希顺告诉山西晚报记者:“近年来焦山村发展得益于村里创建了有机旱作农业(红芸豆)封闭示范片区,引领带动全村发展有机杂粮产业,让百姓得实惠,日子像红芸豆一样越过越红火了。”

焦山村地处高原,过去常年干旱,几乎要靠天吃饭。年冬天,村里在外包工的能人翟希顺回村挑起了村里的“大梁”,决心带领村民们摆脱贫困的束缚,过上好日子。经过反复考察研究,依托本村资源优势,年6月,翟希顺挑头以“*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创办了岢岚县希顺小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其中,25户78人中就包含了贫困户20户67人,耕地亩,主要种植红芸豆、马铃薯、谷子、高粱等。翟希顺说:“年,合作社承担并完成焦山、孟家坡二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0亩,该片区的红芸豆、马铃薯、莜麦等杂粮通过了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在翟希顺的带领下,村民们逐渐富裕起来,加之年、年国家*策和扶持力度逐年增加,大家的日子有了大起色,年步入整村脱贫行列,年正式国家验收脱贫。

年,焦山村迎来更大发展机遇——《岢岚县希顺合作社红芸豆有机旱作封闭示范片》项目实施,村里建立了0亩封闭示范片,全面推广“一增两减、轮作倒茬、绿色发展”新技术,确保连片种植红芸豆亩,小杂粮和马铃薯亩,实施两年以上轮作。翟希顺说:“片区实施了统一选用优良品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集雨补灌、统一种植模式、统一机械化作业、统一区块链溯源、统一品牌销售的‘保姆式’的‘八统一’管理方式,大家不需要投资,真正得了实惠。”据了解,三井镇焦山村千亩红芸豆,是岢岚县立足“中华红芸豆之乡”和“出口红芸豆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品牌优势,建设了有机旱作封闭示范片,示范片内48户贫困户人人均可增收3元。

县农业农村局吴晓东:*府出策又出钱护航红芸豆销国外

采访中,岢岚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晓东说:“红芸豆属高蛋白、低脂肪、零胆固醇、高钾、低钠食物,是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和素食群体的首选食物。”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岢岚生产的红芸豆具有籽粒大,色泽鲜艳,营养价值高,泡至水中长时间不褪色,保持鲜红、漂亮等特色,深受国际、国内消费者的青睐。业内人士评价,岢岚县生产的红芸豆全世界品质最好,在国际市场十分畅销。

8年以来,岢岚县每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人均2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26%,约占全国总出口量的三分之一,岢岚也因此成为全省最大的红芸豆生产、加工、销售集散地。岢岚县年1月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命名为“中华红芸豆之乡”;年10月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岢岚县“国家出口红芸豆质量安全示范区”证书;年4月“岢岚红芸豆”在国家质检总局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吴晓东说:“上年岢岚县出口红芸豆吨,创汇万美元。销售市场90%是在欧洲,主要用于加工罐头。”

杂粮产业稳步发展

忻州是杂粮产业资源的核心区,辐射带动功能突出。忻州市杂粮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崔文科介绍,忻州被农业农村部等九部委确定为以“整市域、全品种”创建忻州杂粮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吕梁、太行和北部杂粮生产集中区围合交融,目前忻州及周边的大同、朔州、吕梁四市杂粮种植面积超过了万亩,其中忻州种植面积达到万亩以上,约占全省的1/4,总产量65万吨以上,占全省1/3,在全省杂粮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拥有“一都五乡”的特色杂粮品牌:忻州“中国杂粮之都”、岢岚“中华红芸豆之乡”、静乐“中国藜麦之乡”、神池“中国亚麻油籽之乡”、五寨“甜糯玉米之乡”、忻府区“中国甘甜红薯之乡”,具有品系全、品质优的特点,成为杂粮生产的中心和集散交易中心,杂粮区域的首位优势明显。截至目前,忻州市杂粮认证三品总数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个、绿色食品个、有机农产品23个(中绿华夏认证),认证24家国家地理标志。

柳林红枣

幸福味道满枝头

点击观看相关视频

采访时间:年10月3日采访地点:吕梁市柳林县三交镇枣洼村
  丰收主题:柳林红枣
  金秋,柳林县的28万亩红枣即将丰收。9月29日,随着柳林第二届红枣文化节的举办,从县城到乡村,整个柳林都沉浸在节日气氛中。临近国庆、中秋,红色成了柳林县的主色调,红艳艳的是飘扬的国旗,红彤彤的是红枣,红火火的是枣农的心。柳林三交镇的枣农特意用35万颗红枣铺成一面巨幅国旗来庆祝国庆,庆祝丰收,国旗的五角星用的是金*的玉米粒。
  就连通往乡间道路上的横幅都显得格外喜庆,这个写着“五谷加红枣,胜过灵芝草”,那个挂着“诗画中的晋西重镇,舌尖上的柳林红枣”……细微之处见端倪,从一个小小的横幅上,就能让人感觉到相比去年红枣文化节,柳林人对此更多的在意。用当地枣农的话来说,红枣节给他们带来实惠,让他们真真切切地看到了柳林红枣的希望。10月3日,山西晚报记者来到了柳林县三交镇枣洼村进行采访。

*河岸边,柳林三交镇枣农用35万颗红枣铺层巨幅国旗。

枣洼村枣农高扬科给山西晚报记者展示柳林的大红枣。

留守贫困户在家门口挣上了工资

柳林县的三交镇枣洼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红枣村,0多亩的枣树林将整个山村围在中间,村里村外有着漫山遍野的枣树。从*河岸边的三交镇,开车顺着新修的扶贫公路一路走,不到20分钟就能到达枣洼村。

村里郁郁葱葱的枣树林间,一颗颗红艳艳的枣儿缀满枝头。10月3日,正在红枣采摘园忙碌的村民高扬科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是在县城的儿子打来的电话。儿子说要放假了,让高扬科到城里住几天,看看孙子享享天伦之乐。高扬科黑黢黢的瘦脸上浮出了笑意,嘴里却抱怨着:“你看我这能走得开?县里搞红枣文化节了,这几天正是人多了,忙得走不开啊!”

今年63岁的高扬科是枣洼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跟红枣打了一辈子的交道,从去年开始,他负责管护村里的红枣林示范园。一年下来,光靠在采摘园打工,高扬科就有近2万的收入。“以前村里穷的时候,路边的枣红了有外地人路过摘两颗吃,村里人都要跟人家算钱,现在你随便摘,没人管,光村里采摘园打工一天能挣块,谁还算那几个枣了?”

枣洼村曾是柳林出名的贫困村。年整村脱贫前,全村户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户。由于地处山区,村里全部是山地,没有别的只适合种枣。前几年由于当地红枣产业不景气,村民们不得不另寻出路,甚至有村民将种植了几十年的枣树砍掉,种植别的庄稼。

这几年,柳林县脱贫攻坚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村里大多数贫困户依靠产业扶贫、技能培训走出大山脱贫致富,村里还有一部分上年纪留守的老人,一辈子只会种地,不愿意离开村子。年,柳林县的振兴农业联合有限公司在枣洼村流转了土地,建起了红枣管护示范园。公司和村里留守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了产业扶贫入股分红协议。像高扬科这样有红枣种植经验的贫困户还可以在自家的流转红枣林地就业,每天的工资是元,打工的都是像高扬科这样年纪大又不愿意出门的留守老人。去年高家沟乡卫家洼村72岁的贫困老人卫增福,修剪红枣树两个月,收入元。

高扬科特意指着采摘园里一棵挂着木牌的枣树让记者看,颇带些自豪地说:“这是我们县长认养的枣树,管护人就是我!昨天县长过来的时候,现场给了我块的认养费。”木牌上写着枣树的树龄、产量,种植人是高扬科,认养人是刘惠民。采摘园里很多枣树上都挂有类似的牌子,表示已经有人认养。认养枣树是柳林第二届红枣文化节的活动项目之一。认养相当于提前预订,枣树当年产的红枣由当地合作社或者农业公司采摘装箱后邮寄到认养人指定的地方,既方便城里人吃枣又保证了枣农的收入。

高扬科的孩子们都已成家立业,不在身边,老伴早些年过世,他一直靠种十几亩的枣林和打零工生活。“我们这辈的人对红枣都有感情了,离不了。小时候枣就是救命粮,饿了全靠吃枣,后来孩子上学和家里开销,都是靠每年打的红枣。前几年一到枣红的时候就下雨,枣烂了卖不上价,看着心疼没办法。这两年儿子劝我到城里住了,我不想去,啥时候伺弄不了枣树啥时候再说。我们合作社(指振兴公司)不赖,干一天活元,虽然不如人家在外打工挣得多,可我们这年纪又没啥手艺,出去也不一定能找下合适的。”

柳林红枣的振兴之路

柳林红枣闻名全国,红枣也一度成为柳林最具标志性的特产。枣树在柳林被称作“铁杆庄稼”,有着千年以上的漫长栽培史。柳林全县红枣林成林面积28万亩,主要分布在三交镇、高家沟乡、石西乡、薛村镇、孟门镇等沿*五乡镇。年,辐射秦晋两省六县、年交易红枣量逾万公斤的柳林县三交镇,被农业部评为“中国红枣第一镇”。

柳林沿*百里红枣林带年平均盛产红枣0万公斤。全县有余家中小规模型红枣深加工企业,年可加工转化原枣1.2亿斤,加工生产有蜜枣、贡枣、滩枣等二十余个初加工产品,红枣产业及其相关连带产业的年产值大约在5亿余元左右,是全县农民增收的重要传统依托。

近些年来,由于自然灾害、外地红枣冲击等原因,柳林乃至整个吕梁地区的红枣产业受到了严重打击,昔日的金疙瘩成为了鸡肋。辛辛苦苦打一天枣,算算人工都还亏本。很多枣农不得不任由红枣烂在地里。

柳林县林业局长高治安在接受山西晚报记者采访时动情地说:“我就是柳林人,从小吃红枣长大的,小时候容易饿,遇到家里没吃的,抓两把红枣就能垫肚子。我们这的老人,一直都把红枣当做‘救命枣’,没粮食的时候就靠红枣活命。柳林人不论大小,都有红枣情结,谁也不愿意眼睁睁看着柳林红枣没了。”

年,柳林县开始全面实施红枣振兴战。在工矿企业转型发展现代农业这一具有柳林特色的“以工补农”*策撬动下,柳林县按照“一乡一特一园区、一村一品一基地”的产业扶贫路子,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企业+基地+农户”“联合体+基地+农户”的运作与经营方式,推进新品红枣林栽植、老枣树高接换优、红枣品种改良、裂果防治以及红枣饮料等功能性食品的开发,全面加快枣业转型升级发展步伐。

柳林县*府每年投入资金近千万元,着力打造3类示范园区共2万亩。目前已经建成包括枣洼村示范园,石西乡前焉村两河口示范园、三交镇枣洼村示范园、三交镇红灵芝示范园、三交镇达滋红枣示范园、高家沟乡高家沟示范园、高家沟乡王家塔村示范园等20个标准化管理示范园。

*府搭台企业唱戏

年,柳林当地11家省市级红枣龙头企业和20家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组建了柳林振兴农业联合有限公司,成为一家集红枣、核桃、小杂粮等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联合公司。

公司的董事长高锁平从事红枣经营30多年。他告诉山西晚报记者,以红枣为主的柳林农产品市场价格长期低迷,加上农村老龄化日趋严重,青壮劳力大龄外出务工,导致很多农户逐步放弃枣林。因为缺乏必要的管理,柳林红枣品质每况愈下。柳林红枣内部品质出现危机,赖以生存的命脉也随之动摇。基于此,振兴公司采取流转和托管等方式,集中流转土地,创建产业基地。通过公司集中管理创建红枣高标准示范基地,同时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公司负责技术服务,枣农负责全程管理,合力打造绿色生产示范基地。用这样的方式,提升柳林红枣质量和产量。

年,振兴公司与4个贫困村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了产业扶贫入股分红协议,每个贫困户年可分红增收元。该公司又与户枣农签订了红枣林管护、土地流转合同亩,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亩,为每户贫困户每亩提供管护资金元,有机肥公斤,同时免费提供技术指导、病虫防治、绿色认证,最后由公司统一包装、统一价格、统一商标销售。公司与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了农产品收购合同,贫困户通过销售农产品户均可增收元。自成立以来,已有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该公司不同基地就业,男劳力月均增收0元,妇女劳力月均增收1元。

除了振兴公司这样的企业联合外,柳林县三交镇高家山刘阳平也回乡成立红枣合作社。年,他将薛王一号大酸枣品种嫁接到柳林木枣树上,用新品种开拓柳林红枣市场,他种出的酸枣平均价格一斤在15元以上,还在树上就早早被客商预订。在他的带动下,合作社的20户贫困户靠种植红枣脱贫。

柳林县三交镇沙坪则村山头的5个村民带头成立了红灵芝鲜枣开发专业合作社,他们打破红枣传统栽植模式,通过矮化密植进行大棚栽植,让枣树住进大棚,从而解决了雨季烂枣的问题。他们的大棚红枣,贵的一斤能卖到20元。目前,该合作社与户贫困户口人长久合作,实现产业脱贫。

柳林的农林专家刘笑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在整个红枣行业都不景气的情况下,柳林县连续举办红枣文化节就是强心针,让柳林人看到红枣产业的希望。保护和振兴柳林红枣的路既长且远,但是在*府的支持下,我相信红枣节就是一个契机,柳林红枣振兴的契机。”

柳林红枣节签约金额超两亿元

“秋来红枣压枝繁,堆向君家白玉盘”。年国庆前夕,柳林县举全县之力举办了首届红枣文化节。首届红枣文化节,吸引了5万多市民和外来客商参观、购物,实现销售总额48.4万元。来自北京、山东、浙江、福建、内蒙古等地的客商达成16项红枣及特色农产品贸易协议,签约总金额0万元。今年的柳林第二届红枣文化节上,柳林县再次签约18个农业产业项目,总金额2.13亿元,其中项目签约1.4亿元,贸易签约万元。

庄稼熟了

瓜果甜了

农民笑了

大同德胜堡长城脚下,村民用现代化设备收割黍子。

金秋时节,瓜果飘香。

晋城市阳城县白沟村,游客在亩生态农业观光园采摘中华寿桃。三晋大地,由南及北、自东向西,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长治武乡蟠龙镇郭家垴村,村民忙着采摘菊花茶。*灿灿的菊花、红彤彤的高粱、沉甸甸的谷子、香气四溢的各种水果……三晋大地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

晋城市沁水县中界村,退伍*人悦好听(右一)与家人朋友在承包地里收获高钙富硒谷子。有现代化机械收割的轰隆声,有村民集体劳动的场景,还有一张张欢喜的面孔……

晋中左权县长城村,亩辣椒喜获丰收。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全省各地的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种植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品种的迭代越来越有品质,老百姓的收入越来越高,幸福感也越来越浓。

运城市新绛县乔沟头村,村民抓紧晴好天气抢摘丰收的花椒。在这个丰收的时节,我们走进当地田间地头,用镜头记录三晋大地丰收的喜悦,共同见证农民增收、农村致富奔小康的新气象。

运城市夏县康家坪村,3亩*芩、柴胡、远志等扶贫中药材喜获丰收,可为全村增加收入近千万元。

昔阳蘑菇

撑起农民“致富伞”

点击观看相关视频

采访时间:年9月28日采访地点:晋中市昔阳县西寨乡司家沟村、安家庄村
  丰收主题:昔阳蘑菇
  金秋时节,西寨乡菌香四溢。
  西寨乡位于昔阳县城西南的沾岭山上,是清漳河东源发源地和龙门河源头。9月28日,山西晚报记者驱车沿着当地有着“十三盘”之称的险峻山道行驶半个多小时,便来到了山西启新菌业有限公司的食用菌种植园区。
  该园区位于西寨乡司家沟村和安家庄村沿线,放眼望去,一排排白色的大棚鳞次栉比,绵延不断,蔚为壮观。大棚内,球盖菇、平菇长势喜人,工人们正在娴熟地采摘,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年年初,昔阳县发出了“振兴菌业”的号召,制定发展百万平方米食用菌的计划,并出台了大力度的扶持*策。之后,西寨乡依托独特的自然条件和适宜的气候环境,大力发展了食用菌产业。由于该园区采用绿色、无污染的原料和制作工艺进行培育,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已形成良好的市场口碑。
  如今在西寨,一朵朵蘑菇已成为当地农业增效的“*金产业”,也成了当地农民增收的“致富伞”。

村民正在大棚内采摘平菇。

已形成“产加销”一体产业链

西寨土地宽广,气候温凉,无霜期短,产量受气候条件限制较大,现有耕地1亩。西寨乡*委书记郝海平介绍,该乡是一个纯农业乡镇,全乡有10个行*村,共有5多人,其中常住人口有0多人,是全县人口最少的乡镇。一直以来,该乡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有玉米、谷子、莜麦、荞麦、大豆、茴子白、向日葵等。其中,茴子白于3年得到原农业部的绿色认证——“大寨绿西寨甘蓝”。由于水源充足、气候适宜,西寨茴子白不仅产量大,而且品位高,近20年来一直是带动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一度热销石家庄、邢台、阳泉等周边市场,远销上海、杭州、广东等南方市场。

然而,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近年来茴子白的价格并不稳定,有时候一斤只能卖到几分钱。因此,只有不断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才能促进百姓增产增收。

去年,昔阳发出“振兴菌业”的号召后,西寨乡推进食用菌园区建设,围绕“建设菌菜有机蔬菜廊带,生态休闲旅游廊带,实现村村有收入、户户有大棚、人人有活干”的产业发展思路,利用独特的地域和气候条件,通过以商招商的方式引进了河南焦作投资商,注册成立了山西启新菌业有限公司。

当年,在西寨乡*委、*府的积极协调下,山西启新菌业有限公司以每亩元的租金租赁了亩的土地,建设了个食用菌大棚,种植平菇和球盖菇,实现销售收入达万元,带动了周边80余人就业。

今年,晋中市积极探索推行的“五地一产”入市改革,为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供了更好的机遇。

西寨乡结合全乡产业发展布局规划,通过乡、村两级组织统筹,将沿线村分布零散的集体非承包耕地与农户手中的承包地进行对等置换,实现了碎、散、小土地的有效、有机整合,建起了连片规模的食用菌种植园区,走出了一条盘活农村资源、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子。

山西启新菌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冯道启介绍:“改革给公司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原先的个蘑菇棚现在都循环出菇,今年又流转了集体非承包耕地亩,新发展了个蘑菇棚,还计划以‘公司+农户’的模式,新增个农户亩蘑菇棚。”

目前,该公司已投资0万元,在司家沟村和安家庄村沿线,建起了拥有个基础大棚的食用菌种植园区,还配套建设了拌料场、冷藏和烘干生产车间,已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今年销售收入预计能达上千万元

冯道启介绍,西寨乡土层厚,水源充足,土壤下湿1米以下即可见水,夏天水温在11℃以下,大部分时间都在云雾缭绕之间,空间、湿度很适宜食用菌生长。从5月1日菌丝开始回暖生长,5月20日开始出菇采摘,到10月底天气变冷结束采菇,进入冬眠期。在这采摘的天,正好是整个北方地区采摘的空当期,形成了一个极好的反季节种植时间,填补了市场的需求空白。

目前,该园区种植的球盖菇、平菇各有个大棚。在相关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山西晚报记者走进一座种植球盖菇的大棚后,只见一排排垄起且覆盖着一层稻草的土地上,一丛丛球盖菇已经“探”出了头,工人们慢慢扒开稻草,握住菌柄轻轻旋转一圈,一朵朵新鲜的球盖菇就放进篮筐里。

冯道启介绍,他们生产球盖菇,采用自然生产,按照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将玉米芯、竹屑等农作物下脚料进行前期处理发酵后制成菌种肥料,然后埋入地下20公分,上面覆盖上土和稻草,从制作到成菇需要28天左右时间。经过7到8茬的采摘,出菇后的菌料回收后可作为有机肥料使用,不产生任何废弃物。

与球盖菇不同,种植平菇的大棚里是另一番景象。大棚内,整整齐齐排列着一排排菌棒,格外吸人眼球。菌包两头钻出来的肉色菌伞,有的叶片小小的、嫩嫩的,而有的叶片长长的,就像是许许多多的小扇子叠放在一起……棚里也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工人们用手托着菌伞一拧,再轻轻往后一拽,一朵完整的平菇就摘下来了。

如今,山西启新菌业有限公司正走在一条高效农业新路上。冯道启介绍,目前,两种蘑菇都有了不错效益,平菇每斤销售价格在2-4元之间,球盖菇则达到12-20元之间。平菇每亩种植30斤干料,产量约在30斤,收益6.5万元。除去人工、物料投资每亩收益两万元左右,而每亩球盖菇收益更高,能达到8万多元,“预计今年的销售收入能达到上千万元。”

随着山西启新菌业有限公司的不断壮大,当地百姓得到的实惠也是越来越多。如今,该公司有员工余人,当地百姓占80%,工人日工资可达到-元,相比原来种玉米的效益翻了3倍,该公司还与该乡20户贫困户签订了利益联接书。

村民收入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国庆节前,今年68岁的安家庄村村民李双喜,刚刚结束在食用菌种植园区的工作。“我家里有四五亩地,现在年纪大了,一个人也种不了多少,就给园区流转了将近一亩地。平时农闲的时候还能去园区打工,收入比以前增加了不少。”李双喜的3个孩子都在榆次打工,老伴也在城里帮着照看孙子,“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很满足。”

“我今年在园区干了50多天,就是开着三轮车给各个大棚运送菌棒,每天‘连人带车’能挣块钱。”李双喜说,该园区的管理人员都不容易,不仅每天要起早贪黑地干活,还要常常操心每个大棚里蘑菇的生长情况,“他们在这里发展蘑菇产业,也是想通过这个产业带动我们致富。”

对于食用菌种植园区的发展,安家庄村村委会主任庞永明感触颇深:“站在附近的山上看着园区里一望无垠的大棚,就感觉这一个个大棚都在孕育着村民们的致富梦。”

庞永明介绍,安家庄村目前可利用的耕地有多亩,全村常住人口只有八九十人,占全村总人口的一半左右,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现在种地和以前不一样了,主要是靠机械化操作,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掌控不了机器,要是操作不好还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已经不适合种地了。”庞永明说,一些村民外出后,村里的耕地无人打理,慢慢就闲置了。

“我们村一共流转了多亩地,有村民的地也有村集体的地,这不仅能够帮助村民和村集体增加收入,更重要的是土地能够得到更好的利用,这是非常好的事。”庞永明说,与种地相比,食用菌种植园区的工作较为轻松一些,村里上了年纪的人都能干得了,“这个园区确实带我们走出了一条致富的新路,村民们不仅可以打工挣钱,还能学一门技术,将来自己建个大棚种蘑菇。”

“今年我们西寨的茴子白也卖了个好价钱,每亩地至少收入元。有的村民加上在食用菌种植园区打工的工资和流转土地的租金,收入肯定比以前能增加不少。”郝海平介绍,目前该乡有7个村子已经有了稳定的产业,比如司家沟村和安家庄村有食用菌产业、漳漕村有木耳产业,另外4个村子都建有设施蔬菜产业。

“下一步,我们将瞄准建设山西最大的连片种植食用菌园区为目标,做大做强启新菌业品牌,逐步实施大棚种植向露天种植转变,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把西寨建成名副其实的食用菌大乡。”郝海平表示,未来将以该园区为龙头,辐射带动周边10个村子发展食用菌和设施蔬菜种植,届时一条规模达0亩的菌菜产业廊带将初步形成,菌菜产业也将成为西寨乡巩固脱贫成效的富民产业,同时也将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晋中诸多特优农产品享誉全国

晋中市地处山西中部,东依太行、西傍汾河,既有太行山中段的独特气候,又有汾渭平原的千里沃野,“地肥水美五谷香”美誉名扬,平遥牛肉、太谷壶瓶枣、祁县酥梨、榆次四眼井醋等特优农产品享誉全国,去年8个农产品入选首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占全省67%。

今年,晋中农作物春播面积.41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粮食作物.47万亩、经济作物70.94万亩;机播面积.3万亩,地膜覆盖面积80.55万亩。

此外,晋中围绕做大做强“粮、畜、菜、果”四大支柱产业,坚持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形成了在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品牌。目前,全市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个、面积.3万亩;涉农品牌超过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3个、山西省著名商标63个。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完成销售收入.88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37.4%;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已开工重点项目16个,完成投资16.31亿元;十大产业集群招商引资项目5个,项目总投资12.12亿元。

平定红薯

土圪垯成金蛋蛋

点击观看相关视频

采访时间:年10月3日采访地点:阳泉市平定县半沟村
  丰收主题:平定红薯
  10月3日上午,阳泉市平定县巨城镇半沟村。
  金秋时节,半沟村的红薯产业基地里一片丰收景象。放眼望去,田间地头的红薯叶长得绿油油的。虽然正值国庆长假,可村民陈香兰、陈正景、陈培财也没闲着,他们正在自家地里刨红薯。
  刨红薯是个受罪活,也是个技术活。虽然现在有了机器,但陈培财还是习惯于用特制的老式农具:“红薯精贵,磕碰不得,要不卖不了好价钱!”一个上午,他家种植的5亩红薯,只刨了不到半亩,陈培财虽然累得直喘粗气,可心里乐开了花:“今年收成不错,又是个丰收年!”
  与此同时,红薯田间交易中心、深加工车间、红薯智能温室育苗棚同样是一片忙碌,未来的“红薯工厂”已初具规模。今后,从红薯的育苗、交易、冷库储存到深加工的“一条龙”运作都能在这里完成。

村民陈香兰家地里的红薯丰收了

村民陈正景家地里的红薯丰收了

打造“半沟红薯”品牌助村民增收

距离平定县城20多公里的半沟村,常住人口五百多人。村内沟壑纵横,村里的1多亩土地多是红沙质土壤,肥沃疏松,是一个靠天吃饭的纯农业小山村。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半沟村村民开展小规模红薯种植,取得了成功。近些年,半沟村因地制宜,村里的0多亩土地都种了红薯,努力把“小红薯”做成“大文章”,打造出远近闻名的“半沟红薯”品牌,实现了品牌的发展壮大和村民增收。

“阳泉红薯看岩会,岩会红薯看半沟。”阳泉市农委一位专家向山西晚报记者介绍,“提起半沟红薯,在阳泉可是赫赫有名。岩会红薯不只说的是岩会村产的,也包括周边几个村,其中主要是半沟村。这一带的红薯含糖量高,蒸、煮、烤,怎么做都好吃。”

半沟联村*委书记、半沟村*支部书记陈培银介绍,每年开春,村民先选择品质好的红薯,埋在育苗池里,隔三差五地浇水、晒秧苗。到了栽植红薯的时节,除了担水栽植秧苗,还要经常锄草、翻秧,防止杂草和须根与主根“争食”。为了让红薯好看好吃好卖,村民们给土地施的全是农家肥,种出的红薯不仅天然健康、营养丰富,口感还特别甜,很受消费者欢迎。“没有任何环境污染,因此口感一流。”

到了9月下旬开始收获红薯时,村民们每天早晨5点就出门,用工具刨红薯,弯着腰一干就是一上午。中午回家吃口饭,顾不上休息就又到地里刨红薯。“正是因为村民们刨红薯的时候不用机器,这才保证了红薯的品质和品相。”陈培银说。

近年来,半沟红薯的名气在平定县、阳泉市乃至周边城市越叫越响,村民种植红薯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如今,半沟村红薯产业纯收入万元,人均收入达1.1万元,占到村民人均收入的近九成。半沟红薯成功申报了无公害农产品和国家地理标识产品,成为阳泉市唯一的省级有机旱作农业示范片,还带动了周边的6个村共同发展红薯种植,半沟村也因此成为依靠发展现代农业致富的典型。

红薯,这个昔日村民的果腹之物,如今成了半沟人增收的“金蛋蛋”。

几个村抱团种红薯多渠道售卖

在半沟村村委会办公室,各种奖杯奖状、厚厚的一摞材料……记载着陈培银带领乡亲们种植红薯的艰辛历程。

年,已过不惑之年的陈培银走马上任。半沟村新一届*支部班子达成共识,认定村里要想实现脱贫致富,最好的出路就是把已经小有名气的“半沟红薯”做强做大,带领村民奔小康。

为了保证红薯的品质,他们积极争取上级*策和资金支持,成立了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并以保本兜底的承诺方式,吸纳20多户红薯栽植大户加入。此外,合作社还引进北京、江苏等地农科院的优良品种,统一土壤测试和人员培训,积极邀请农业专家对土壤会诊,指导农民合理施用农家肥,有效改善了土壤,提高了红薯产量和品质。此外,合作社每年购买多吨有机肥,让村民免费使用。因此,合作社种植的红薯连年获得丰收,亩产都在1公斤以上,比农户自行种植的红薯每亩至少增产公斤、增收0元。

随着红薯产业的不断发展,年,村里还为红薯注册了“半沟”商标,让这一特色农产品有了自己的品牌,保护了红薯种植户的利益,并成功申报了全省“一村一品”项目。

良好的示范效应让更多的农户选择加入合作社。如今,合作社红薯种植面积达到了0多亩,年产量达万公斤。

“半沟红薯不只是合作社的,不只是半沟村的,它是十里八村共有的,因为大家共同拥有这样一片土地。”这是陈培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段话。为了带领周边乡亲们实现共同富裕。年,合作社以半沟村为龙头,联合周边的神子山、赵家峪、龙庄、上盘石、移穰、岩会6个村抱团种植红薯。实现了红薯产业规模化经营,成为全市农业发展的新亮点。连片种植后,7个村红薯种植面积从以前的0多亩增加到了0亩,产值达到0万元,带动半沟及周边六村村民人均增收7多元,直接解决2人就业。

同时,合作社线下联系周边城郊超市销售,线上在网上建立自己的直销网站。如今,半沟红薯不仅进入了周边城市,更已经走进了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此外,为了实现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年,合作社投资万元建成了恒温保鲜库和深加工车间,推出了红薯粉条、红薯面粉、红薯食品等深加工产品。

目前,半沟村每年要育苗多万株,是阳泉市最大的红薯秧苗供应商,仅这一项半沟村民就能收入50多万元。

年,半沟村被定为省级有机旱作农业示范片。年,半沟村被评为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举办红薯节让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这红皮的红薯叫北京白玉,外红里白,口感沙;*皮的叫*皮薯,瓤*,糖分大,烤出来那才叫一个香了!”……年的红薯节上,平定县的领导化身网红,帮半沟红薯做宣传。

每次举办红薯节,活动现场都是人潮涌动,大家品尝烤红薯、看“薯王”、领红薯……虽然天气微凉,但现场气氛热烈非常,难挡阳泉市民的热情。一袋袋红薯刚搬上展台,就被抢购一空。一字排开的烤炉,让人大老远就能闻到烤红薯散发出的独特香味,半沟红薯就此香飘山城阳泉。

年,半沟红薯喜获丰收,产量高达万斤。如何把红薯销售出去,让广大村民的腰包鼓起来?合作社想了很多办法,除了扩大宣传,主动联系销售外,合作社还制作了52个红薯烤车,去平定县城和阳泉市区现场烤红薯售卖。这招果然管用,不过仅靠沿街叫卖,很难消化大量的库存。

为进一步扩大销售,同时提升“半沟红薯”的知名度,真正让半沟红薯走出娘子关,年秋天,在平定县委、县*府的支持下,合作社举办了平定县第一届“半沟红薯文化节”。至今文化节已成功举办了四届,进一步提升了平定特色农业的知名度与竞争力,助推平定县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半沟红薯迅速走红,阳泉、太原、石家庄等大中城市很快建起了销售网点,半沟红薯走进了千家万户。

“红薯+”的展销模式,让半沟红薯带着平定县一系列优质农产品和日用工艺品走进大家的视线。网络直播、网红直播推介等环节,助推半沟红薯的网络知名度大大提升,让“金蛋蛋”具有了“大流量”。

“金蛋蛋”不仅让半沟村民全部实现就业,也让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依托红薯产业,半沟村与周边6个村成立联合*委,大力推广“好村领差村、富村帮穷村、强村带弱村”的协作发展模式,通过联村*建、联合开发、结对牵手,带动贫困村发展、贫困户致富。

陈培银还向巨城镇*委立下*令状:“一人富不叫富,一村富也不叫富,带着大伙都富起来,才不辜负半沟红薯的美誉。”“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努力,大面积推广新品种的种植,建设可容纳万斤红薯的恒温保鲜储藏库,实现周边各村抱团发展后的统一收购和销售……”对于半沟红薯的未来,陈培银成竹在胸。

从最初的种植红薯为生、卖红薯糊口,到如今的规模种植、脱贫致富奔小康,半沟红薯靠的是优秀的带头人和朴实善良勤劳的村民。半沟红薯的发展与壮大,是*的惠民好*策结出的硕果,是带动村民增收、让乡村实现振兴的具体举措。在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下,半沟村及周边村民付出的辛劳将转化为更多的实惠,半沟村的乡村振兴也将指日可待。

阳泉的地理标识农产品

今年,阳泉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5.09万亩,其中,玉米播种面积67.99万亩,谷子播种面积7.85万亩,豆类播种面积3.4万亩,薯类播种面积5.86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较去年增加2.8万亩,增长3.5%,预计粮食总产量在2.5亿公斤以上。

阳泉市有不少地理标识农产品,今年,阳泉市提出了以发展特色农产品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化骨干企业为龙头,好多农产品取得了丰收。如盂县北下庄乡着力打造的千亩文冠果、玉露香梨种植基地;被列为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片的西南舁乡的亩果园;主要产于平定县后沟、河头两村的*瓜干;平定西回小米;三舁果业合作社的玫瑰香葡萄、维多利亚葡萄、北斗苹果、红星苹果、早富苹果;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盂县仙人乡的红薯等。

近年来,阳泉市农业企业、合作社等不仅瞄准“特”“优”二字,深耕农业产业、延长产业链,还依托线上、线下多元销售渠道,让更多优质农特产品“走出去”,推动品牌农产品与城乡市场对接,带动乡村产业,实现乡村价值,让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沁源*参

养在深山人尽识

点击观看相关视频

采访时间:年10月4日采访地点:长治市沁源县赤石桥乡
  丰收主题:沁源*参
  10月4日,沿着宽敞的柏油马路,山西晚报记者驱车驶入沁源县赤石桥乡,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两旁渐绿的树梢与层峦叠翠的远山交相辉映,在刘家沟村中药材种植基地里,只见人头攒动,机器轰鸣,村民们正在忙碌着起*参……一幅“热腾腾”的丰收图景跃然眼前。

村民们正在忙碌着起*参

向专家引智 培育出大批“本土专家”

沁源县地处太岳山深处,山大沟深,是山西的“绿肺”,有万亩林地和万亩天然牧坡,县域南北海拔跨度大、早晚温差大、四季气候明显、山多土厚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种中药材得以在此生长,因此沁源被称为“北药之首”。其中最珍贵、最著名的,当数*参,俗称“沁参”。但是,由于千百年来曾密不示人而鲜为人知。因此世人都知道“上*参”,却几乎无人知道沁源就是上*参的主要产地。

在沁源,老百姓不叫“上*参”,而叫“*参”“沁参”。老中医开药方,动辄会用沁参与其它药配伍。老百姓采集上*参,大部分情况下是自己使用或者作为珍贵的礼品送亲朋好友。

过去的几年里,由于只挖采不种植,沁源县万亩林地和万亩天然牧坡每年的*参产出只有五六千斤,成不了市场,大好资源就这样白白浪费,有“金饭碗”的百姓还过着“讨饭吃”的日子。有不少人尝试过种植药材,但终因技术、市场难形成规模等原因而失败。

年底,新一届沁源县委领导经过认真调研后得出,发展药材才是全县农民脱贫致富的转型捷径。年,沁源县委确立了“绿色立县、建设美丽沁源”的发展战略后,把发展道地中药材作为全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之一来抓,不仅确定专人负责抓药材项目,还请专家教授下乡“提供智慧”,年以来,已经有位专家教授在帮助沁源发展。山西农业大学的退休教授、68岁的中药材专家王玉庆就是其中之一。

在王教授团队的指导帮助下,沁源县年制定了“中药材十年发展规划”,提出了“药上山、粮还田”的林下中药材发展计划;完成了以“一区六基地”建设为载体、大规模培育种植、精细化加工、保底收购、全产业链发展的战略性规划,对中药材种植给予一定补贴。从乡镇*府会议室到村支部、农家大院,甚至在山上的树林里,王玉庆等人组织的培训出现在沁源的各个地方,为当地培训培养出了大批技术骨干和“本土专家”。

多管齐下 当地涌现一大批药材大王

“我们都是农民的儿子,要通过中药材产业发展,帮助乡亲们增收,哪怕就是由一年0元增长到0元也好啊……”沁源县委书记金所*,县委副书记、县长徐计连在调研中药材产业中深情地说。

沁源县以赤石桥、交口等乡镇为试点,扶持和培育“药材大王”以点带面逐步发展;确定以*参、*芪、*芩、连翘、蒲公英、菊花6种药材为主,打造“沁源地道药材”品牌;成立“农投公司”对农民种植药材的种子、种苗和肥料等前期费用全部实行垫资,以市场价格保底收购所有农民销售不出的药材产品,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和资金压力;以财*补贴奖励鼓励农民规模种植药材,对育苗规模达50亩以上者补贴0元/亩。对种植1年生长周期的补贴元/亩、3年生长周期的3年共补元/亩。对林下、荒山、荒坡种植的补贴元/亩。对地道中药材种植大户当年带动单品种药材种植规模在0亩以上的,奖补元/亩。在*策引导、技术扶持、收购保障、资金激励下,沁源的药材种植呈现出雨后春笋般的景象。

孙海峰是典型的“沁才回巢”创业人士,是林溪种植有限公司负责人,也是远近闻名的“*参大王”,他靠种*参,硬是把荒地变成了“宝盆”。孙海峰年回到老家沁源县箭杆村,将这些年在外做药品销售攒下的万元家当全部扔到地里,流转了0亩土地种*参,他同时还进行*参产品加工,生产*参茶、*参粉等功能型产品。

年,孙海峰又在村集体的山林里种植了亩*参,今年将林下*参面积扩展到亩,同年,孙海峰的*参产品产值达到了万元,年达到0万元。

去年带动贫困户24户49人,今年赤石桥乡户要全部带动参与合作。听说今年省里要发展药茶产业,这又让他看到了商机。现在,孙海峰又开始为生产*参保健品、*参酒等高端产品而不停地奔忙。

一花引来百花开。孙海峰等“药材王”的成功,刺激了全县农民发展中药材的积极性。一夜间,药材专业合作社和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90后”的高晨也成了“苦参大王”。17岁去广州闯荡,23岁回到老家虎现村后,高晨开始种苦参,除了在山坡撂荒地上种,今年还在山上的林地里种,种植总面积达到了0亩。

此外,沁源还有“*芩大王”“育苗大王”,这些“大王”都成了当地产业发展的龙头,他们除了进行中药材种植外,还进行药材加工及下游产品研发,激活了当地中药材产业。

种*参挣了钱 村民干得越来越有劲

没有大企业,也没有大工业,被崇山峻岭围绕,如何在脱贫攻坚中困境突围?致力于打造“*参之乡”的沁源县赤石桥乡正在用实践给出答案。

赤石桥乡平均海拔1米左右,气候温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具有得天独厚的中药材生长条件,自古就是上**参道地药材的原产地,素有“*参之乡”之美誉。

“能过上好日子,全凭咱乡里大规模种植*参。村里以前一没产业二没能人带动,种几亩地还不如出去做小工来钱快。看着人家村里,大房子住起、小轿车开起,俺们也只有眼红的份!”正在地里忙着捡*参的村民杨爱莲说起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心里很不是滋味。

“现在可是好了,在家门口种*参,县里面又出台了惠农补贴*策,一年生的规模化中药材种植每亩补元,三年生的第一二年都补元、第三年回收期补元,乡里还每亩再补元,咱老百姓是只赚不赔,这买卖真是能干,真正的在土里刨出了‘金棍棍’,比种玉米、土豆这些可是强多了,咱干得也是越来越有劲了!”

“今年,咱乡里一下子又种了一万多亩!”说起赤石桥乡人民的幸福生活,看着田间一亩亩*参,乡*委书记王向锦眼里的兴奋藏都藏不住。

“沁源*参是上*参中之精品,有‘*参之王’之称。年全乡开始推广试种了0亩,年扩展至4亩,今年达到1万亩。咱乡重点是利用林下、荒山荒地、耕地推广种植,以*参为主,还有一些*芪、*芩、柴胡、苦参。这些年县里中药材产业发展补助*策和补贴也相当到位及时,乡里干部趁热打铁做群众思想工作,一些能人、技术人才、销售人才也都涌现了出来。这不,今年19个村的合作社和去年招聘的文书员,也都参与进来了。对于失去劳动能力的农户,租赁土地我们也给予补助。收购贫困户种植的中药材,价格比市场价要高一些,每斤保底5.5元,市场价格低,也按这个价格,市场价格高则随行就市,给乡亲们吃下了定心丸。”

65岁的脱贫户孙庆保边有条不紊地在地头捡*参边笑道:“在基地里打工一天60元,加上土地流转分红,俺一年下来也能挣个两万多!”

*参挣了钱,不仅让村民们喜不自禁,地里指导种植的王向锦更是将嘴角咧到了后脑勺。去年和县供销社合作,利用原庄儿上乡供销社,改造建设了中药材展馆,目前多种道地中药材标本、宣传、展示,打造了中药材知识宣传、康养研学基地。谈起赤石桥乡的发展,他还有更大的“心愿”。

沁源中药材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和
  丰收主题:鲁村小米
  9年6月,山西晚报主办的首届双胞胎节活动上,来自晋城市泽州县北义城镇鲁村的丁菲、丁莎双胞胎姐妹引来人们好奇的目光,紧随其后,神奇的晋城“十代双胞胎”家族赚足了众人的目光。
  9年12月7日,山西晚报与央视《走近科学》栏目合作拍摄的《探访双胞胎家族》播出之后,晋城神奇的“十代双胞胎”家族随即引来国内媒体“轮番轰炸”,全国数百家纸质媒体及部分电视台更是纷纷转载或播报,双胞胎姐妹丁菲、丁莎迅速走红。片中专家的一句“生长在这里的小米叶酸含量高是多产双胞胎的原因之一”,使原本自产自食的“鲁村小米”名声大噪。
  多年来,山西晚报先后推出《本报双胞胎报道捧红鲁村小米》《50万斤!鲁村小米大丰收》《两公司联手主打“双生宝宝”鲁村小米》《“鲁村小米”携手汾酒集团酿出醇香美酒》《泽州“鲁村小米”带动8多农户致富》等新闻报道,对走上产业化的鲁村小米进行持续
  丰收主题:蒲县连翘
  推进药茶产业发展是山西省委、省*府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我省还发布了“山西药茶”省级区域公用品牌,极力希望将山西药茶做大做强,打造中国第七大茶系。临汾市委、市*府为深入推进药茶产业发展,出台相关*策,全力打造药茶品牌,要把临汾市打造成“中国连翘药茶之都”,使临汾市药茶产业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临汾市蒲县蒲城镇的刁口川,森林面积覆盖率达90%,药用植物资源丰富,有连翘、枸杞、地*、沙参、甘草、麻*、柴胡等余种,尤以野生连翘分布广泛,具有“品质好、产量大、开发空间大”的特点,是天然的药茶基地。当地积极打造药茶品牌、发展药茶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成为农业转型发展的新引擎,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提供了新支撑,为推进“山西药茶”发展贡献力量。
  10月1日,山西晚报记者走进美丽的刁口川,探访这里药茶产业蓬勃发展的状况。

扫码观看视频

蒲县应急管理局驻蒲城镇刁口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马帅(右)与村委会主任张茂红正在分装炒制好的药茶。

村民到山上采摘连翘山西晚报记者刘江通讯员张东明摄

丰富的野生连翘资源奠定产业发展基础

“来,尝尝咱们自家产的药茶,不仅能清热去火,还能降血压……”10月1日,在蒲县“万名群众庆丰收、万名职工大认购”活动的土特产和文创产品展示区,蒲县蒲城镇*委书记李海峰带领工作人员推介当地刁口川出产的药茶。展位上,一件件包装精美的连翘茶、蒲公英茶、构树叶茶、沙棘叶茶等特色药茶,在线上、线下受到众多客户青睐。

“这是我们高薪聘请福建武夷山的炒茶师傅纯手工炒制的,叶子都是精挑细选的,绝对上等好茶。最主要的,它还是一味良药,可以调养身体,您品品!”说着,蒲县应急管理局驻蒲城镇刁口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马帅递过来一杯刚刚用山泉水沏的连翘红茶。接过杯子,山西晚报记者撮口而呷,清淡似无味,但细细地品咂,茶香气回味无穷。

蒲城镇镇长王峰介绍,刁口川位于蒲城镇南部,“一条川,两架山”里分布着枣林村、茹家坪村、刁口村、南耀村等几个村庄。这里植物资源丰富,是野生连翘的优生区,现有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县第一。年以来,刁口川抚育野生连翘2万余亩,年产青翘约60万斤、*翘约20万斤,约占全县连翘产量的三分之一,充分利用开发刁口川丰富的连翘资源,对当地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中药材产业、药茶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药茶,具有药的功效、茶的味道。数百年前,蒲县老百姓就有用连翘、蒲公英等煮水喝的习俗,这就是药茶养生的雏形。连翘属国家确定的40种常用中药之一,具有抗菌、抗氧化、消炎镇痛、改善血液循环、预防肝损伤、解热利尿等作用,连翘的花、叶、幼芽可直接食用,还可加工成茶叶制品,成为物美价廉的保健饮料,食用、药用、经济、生态价值颇高。我们这里出产的连翘药茶品质好、口感佳,但整体产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属于‘藏在深山人未知’,仍需要大力宣传推广。”蒲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崔海斌说。

建立药茶加工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深秋季节,正是连翘果收获的季节。刁口川的刁口河流水潺潺,两侧的梅洞山和豹子梁上层林尽染,一颗颗连翘果挂满枝头,随处可见背着布袋的村民采摘连翘果的热闹场景。“‘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用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诗句来形容这里的景色,非常贴切。这里是一片未被大气污染的天然氧吧,我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这里的乡亲们淳朴、热情,他们正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未来幸福的生活。”崔海斌说。

马帅介绍,位于刁口川核心地带的刁口村土地资源较少,条件较差,野生资源连翘算是村上的一大优势产业,年该村把连翘作为“一村一品”发展产业。刁口村现有百年老茶树达30余株,尤其是生长在梅洞山上的那棵百年连翘茶树王,枝繁叶茂,花团锦簇,直径达40多厘米,在灌木树种中非常罕见,被临汾市药茶协会的专家视为珍宝。每到春季,刁口川七沟八岭上,万余亩野生连翘就会蓬勃生长,纵横阡陌间,金*色的花汇聚成一幅绚丽的生态画卷,成为游人客商到这里考察旅游的“打卡地”。

当地村民表示,近十年来,连翘销路一直很好,价格稳中有升,去年已达到每斤干果30元。每年到连翘收获季节,附近群众就拿上蛇皮袋子上山采摘,一下山就卖给收购的药贩子,转手就可赚三四百元,这种情况可以持续天左右,每年村民采摘连翘的总体收入可达百万元以上,每户农民可增加收入0元至0元不等。

“之前,村民只采摘连翘果,然后当作药材去卖,谁也没想过发展药茶产业,造成了资源的无序管理和浪费。如果能从刁口村脱贫攻坚的长远角度出发,整体规划,投入一定资金,修通上山小路,沿山脊向南北延伸建设,形成‘十里林廊、万亩花海’,将连翘树、构树、沙棘树等植物的花、嫩芽、叶子深加工成茶叶,不仅发展了药茶产业,更重要的是还能发展旅游业,经济效益肯定会倍增,于是我们村决定投资兴建药茶加工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马帅说,说干就干,年6月,在蒲县农业农村局,蒲城镇*委、*府,蒲县应急管理局(原安监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刁口村成立了山西蒲县顺民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民意农业公司)。

*策扶持药茶产业迎来春天

刁口村村委会主任兼顺民意农业公司负责人张茂红介绍,该企业生产线已建成,厂地及水电附属设施已完备。他们将以“合作社+基地+公司+农户”的模式,规划实施连翘野生资源保护1.5万亩,人工生态化种植0亩,建设全县优质连翘基地,统一采用现代农业技术与中药材质量控制技术和质量标准体系,进行药茶、中药材的种植、收储、深加工和营销。

7月至9月是连翘叶、沙棘叶、构树叶等药茶的*金采茶季。顺民意农业公司在上半年便提早动手,不仅具有丰富的产品资源储量,还具备药茶加工技术,他们通过挖掘民间工艺、外出参观学习、引进先进技术,基本形成了成熟的药茶加工工艺。

张茂红说,今年8月,在顺民意农业公司里,虽然今年尚处于试产阶段,但是茶叶生产车间内一片繁忙景象,抓紧制作着各类药茶。村民采摘的新鲜叶子,通过摇青机、揉捻机、速包机、平板机、松包机、烘焙等工序,就完成了纯正地道的连翘药茶制作过程。而来自武夷山的炒茶师傅也不闲着,除了进行技术指导,还要进行手工茶叶的炒制。

“今年,我采摘连翘能收入1.5万元,在顺民意农业公司打零工两个月收入了0元,家里还开着小卖部,丈夫在外务工也有可观的收入。”刁口村有名的勤劳创业致富能手王蒲玲高兴地说。

近年来,连翘等中药材价格稳中有升,市场前景看好。顺民意农业公司在正式投产后,预计年均可生产优质合格中药材80万斤,每年采茶季可日产茶叶斤,年产15吨左右的干茶,实现销售收入万元,利润40万元;茶制品销售万元,利润万元。仅连翘茶加工这一项,每年可收入加工费10万元,带动刁口村每户每年人均连翘采摘收入可达0元以上,可优先安排18户贫困户有劳动力人员务工,按每户一人算,即可增加贫困户务工收入0元以上。

将连翘“小灌木”建成生态“大产业”

近年来,蒲县蒲城镇刁口川加快构建以顺民意农业公司为龙头的生产、加工、贸易一体化产业体系,综合利用连翘资源,大力打造药茶品牌,持续完善中药材收储基地、药茶厂基础设施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密切与制药、化工、饮食等企业的合作,大力推行标准化种植、规范化生产、订单式收购,减少流通环节,确保农户种植收益。

蒲城镇*委书记李海峰说,到年,刁口川野生连翘抚育面积达到20亩,同时加大人工种植,在原种植亩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种植亩,打造人工与野生连翘连片基地。未来,他们还将对百年、千年野生连翘老树进行专项保护,并打造“连翘王”与*花节、天然林氧吧休闲旅游观光项目,立足刁口川连翘资源优势,积极申报刁口川连翘药材认证、刁口川药茶认证、国家地理标识认证和无公害产品认证等,扩大刁口川连翘声誉,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利用消费扶贫网、电商、广告、发放宣传资料等扩大产品宣传,培养组建专业的懂经营、善营销的技术人才进入经销队伍,线上线下同时拓展市场,提升刁口川连翘的市场品牌。同时,利用“连翘王”与*花节、天然林氧吧休闲旅游观光及蒲县东岳庙会等节日,举办药茶品鉴会、连翘等中药材展销及消费扶贫展销。

“一头连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头连着蒲县农业高质量转型,这片小小的连翘叶蕴含着大民生、大内涵。”蒲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崔海斌表示,作为蒲县药茶产业的牵头单位,他们将持续把药茶产业作为特色支柱产业打造,通过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促融合的方式,推动全县药茶产业健康发展,续写晋商茶路之辉煌,不遗余力地在促进蒲县药茶产业提档升级上做文章,将连翘“小灌木”建成生态“大产业”,把连翘栽植与脱贫攻坚相结合、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打造具有地缘优势的绿色产业,带动村民致富奔小康。

临汾市丰收情况

临汾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万亩,总产常年保持在万吨以上,人均粮食产量约公斤;水果面积达万亩,总产量57万吨以上;蔬菜面积约95万亩,总产量约万吨;中药材面积万亩以上,干品总产量9.6万吨。是全国优质水果生产基地,是全省重要粮食生产基地,是全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为加快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全市发布9项市级地方农业标准,独特的资源禀赋孕育出优势特色产品,加快“三品一标”认证,全市无公害农产品通过审核个,绿色食品51个,有机农产品25个,新增地理标志产品1个,地标产品达到26个。“翼城蜂蜜”荣获省级功能农产品品牌;“玉露香梨”品牌升级为省级战略品牌。

临猗冬枣

又鲜又甜又红火

采访时间:年10月8日采访地点:运城市临猗县张庄村
  丰收主题:临猗冬枣
  “我已经连续6年来张庄村收购冬枣了,这边的冬枣口感鲜脆,在我们广州很受欢迎。”
  “每到红枣成熟季节,我都会来这里收枣,每年要收10万公斤左右。根据市场需求购买不同品种,主要是卖到超市、水果店。通过这么多年打交道,村里的枣农实诚,枣的质量更是没说的。”
  ……
  金秋时节,正是冬枣收获和热销的季节。
  临猗县庙上乡张庄村的冬枣种植大棚里,颗颗鲜枣如玛瑙般挂满枝头。在冬枣大棚的一边,枣农们采摘收获、分拣装箱、拉运销售;另一边,来自北京、上海、东莞、郑州等地的客商们过秤、收枣,人们忙得不亦乐乎。
  举目四眺,连绵起伏的设施大棚、郁郁葱葱的万亩枣林尽收眼底,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盛景华彩绽放……
  张庄村的冬枣不愁卖。张庄村所属的临猗县庙上乡,冬枣的质量和效益更是全国鲜枣产业中的“佼佼者”。成熟的冬枣让品枣人甜在嘴里,也让种枣人甜在了心里。

枣园里,枣农们在大棚中摘枣

枣农们的丰收节

张庄村全村近户,拥有耕地亩,冬枣种植面积超过3亩,其中,3多亩为设施大棚,年产值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3万余元。张庄村是临猗县有名的冬枣生产基地。自从冬枣进入销售高峰以来,看着颗颗喜人的冬枣,盼着收枣的枣商们、张庄村的枣农们家家户户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刚从自家枣园摘完枣的枣农王大姐,一进家门就开始对自家冬枣进行初包装,她着急要往天津、北京、太原发7箱冬枣。

“两公斤装冬枣礼盒售价能达到元,普通装冬枣1公斤也能卖到40元。今天的冬枣都是在太原工作的女儿一早通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秋国庆记者走基层三晋丰收图特刊稻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