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湖上,每逢龙舟赛,可见龙舟争渡的景象。(资料图片)
武夷山“洗河”习俗(资料图片)
在孩子的手上戴上五彩绳(来源:道南汉服社)
人们在廊桥上举行祭祀仪式(资料图片)
编者按
千年前,东坡先生曾写下“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的诗句。五月初五,再逢端午。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也是名称最多的节日,古称“浴兰节”“女儿节”“菖蒲节”,今称“五*节”“粽子节”等。
已经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端午,从古代的祛*辟邪、纪念先人,再到如今吃货们纠结甜咸的“粽子节”,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有着现代化的表现形式。
端午小长假将至,无论我们是选择阖家团圆之际品尝一口粽香,或是寻访民俗活动、追寻历史遗存,或是穿上汉服一展“女儿节”的风采,都寄托着我们祈求安康的美好愿望。
今天,小编特地整理出一份端午出行“攻略”,小长假期间,或吃、或玩、或看,一起来场“端午游”吧!
尝美食
《延平府志》对端午节有这样的描述:“悬艾、菖蒲于门,饮雄*、菖蒲酒,俗谓解*云。以竹叶裹米为粽,以祀先,亦以馈亲戚。小儿以五色线系臂。舟人竞渡,俗云逐疫也。”
农历五月,天气日渐闷热。民间认为五月为“*月”,要特别注意避蛇、蜈蚣、蝎子、壁虎、癞蛤蟆等“五*”。因此,在端午日,人们都在门上插艾枝、挂菖蒲,给小孩佩香囊,并掏洗水井、捕捉蛤蟆,贴端午符,沐浴兰汤等以驱邪避*。现在行走在蔬菜市场,已经能看到不少农户在售卖艾叶、菖蒲。
端午节还有吃“端午茶”的习惯,民间传说这段时间是药王菩萨的生日,药王菩萨将药力洒向人间百草,人们上山采来草药,放在一起炖喝,便是吃“端午茶”,喝后使人身体强壮。延平区、光泽县等不少农村还保留着吃“端午茶”的习惯,如果小长假期间深入乡村地区游玩,或可以体验一下这项传统习俗。
吃粽子是端午节最具“仪式感”的事情,这也是端午节被不少人称为“粽子节”的原因。
闽北人做粽子,其做法并没有太特殊的地方。起初的粽子是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后来渐渐改用箬叶或莲叶包裹糯米煮制。到了上世纪40年代,福州、江西、浙江有很多人来到闽北定居,带来了用火腿肉、果脯肉、肉香菰为馅的粽子,形状也各式各样,有枕头形的还有圆形的。
在闽北地区,包粽子大多在节前,赶早不赶晚。粽子分甜、咸,内馅有豆沙、蜜枣、肉、花生等,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少人也会制作出咸蛋*肉粽、紫薯水晶粽等新品种粽子。
此外,碱粽也成为闽北粽子一款独特风味。拿来制作粽子的碱是由一种树木烧成灰制成,将碱化在水中,再用来浸泡糯米,而后包成粽子,蒸熟后的粽子呈姜*色,散发着淡淡的草木清香。
在*和县的一些村落,因*和优越的竹资源,当地的村民会用竹篾来包粽子,五月时,毛竹刚长高,尾部竹条的叶子还未完全舒展,这时的竹子不老且韧性十足,手巧的村民用细细的刀将竹子劈成细长的竹线,以竹叶为粽叶,竹线为绑线,这样煮熟的粽子带着一股竹叶清香,独具地方特色。
在建瓯街头,如果有心寻觅,一定能发现一种美食飘香街头——建瓯高炉光饼。半个巴掌大的小饼,点缀着绿色的小葱和芝麻,烤得油亮金*,咬一口,油香混合着麦香在舌尖“绽放”,令人回味无穷。
实际上,建瓯高炉光饼经多年演变,已出现光饼、光肉饼、芝麻肉饼、姜葱饼、虾肉饼、乌糖饼、老爹饼等近十种。其中,老爹饼是将光饼的饼边刻成花瓣,烤熟后好像一朵葵花,因花工艺复杂,平时不常制作。在过去,老爹饼常于端午节期间应时制作,供迎神赛会时挂在高低无常(俗名“老爹”)身上,故名老爹饼。如果端午时恰好到建瓯一游,倒是可以一寻老爹饼的踪迹。
赛龙舟
“粽子飘香艾草芳,龙舟争渡闹闽江。”赛龙舟是端午节期间影响极大的一项民俗活动,是我国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体育活动。闽北各地以往每年都有举行赛龙舟活动,如今受疫情影响,虽然未举行大型龙舟赛事,但是在不少乡镇,还保留着端午时划龙舟的习俗。
延平“山围八面绿,水绕二江青”,还有“双剑化龙”的典故,延平区具有深厚的龙舟群众基础,已成功举办数届中国龙舟公开赛,带动了当地体育旅游产业和水美经济的发展,龙舟赛已成为延平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龙舟竞渡自古以来就是延平端午节的重要活动,总能吸引城内的老老少少前往赛场观看。从前,延福门码头到水东桥(建溪段)或水南桥(富屯溪段)是龙舟竞渡赛段,江边上看龙舟的人挤挤挨挨,人头攒动,可谓万人空巷。锣鼓声起,观看的人也在岸上、在街道上追着龙舟跑,整座城市都变得热闹起来。
延平的龙舟一般长约25米、宽1米,龙头高翘出水面,头两侧装着牛角形的大龙角,角上分别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文字;龙头雕刻细致,形象威武;龙舟全身彩绘,色彩鲜艳。旧时邵武龙舟竞渡,是以城乡区域或坊、铺为单位,由民间自发组织。龙舟以三国人物命名并漆成相关的颜色:如刘备、*忠为*龙,关公为赤龙,张飞为黑龙,赵子龙为白龙等。还曾有过以诸葛亮命名的龙舟,船体画上八卦图形。
很多人知道延平区樟湖人崇蛇,其实他们对龙也有特殊感情。在延平区樟湖镇溪口村,就有祭龙划舟的传统,村里从农历五月初一往往划到五月十五,如今虽然龙舟传统式微,但村中还有不少年轻人担负起传承的重任。
观民俗
端午节祭河神活动是武夷山独特的传统习俗之一,俗称“洗河”。武夷山九曲溪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溪流,在九曲溪泛舟,能感受到山与水结合的美感。乘坐着竹筏晃晃悠悠,沿途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峰岩交错,溪流纵横,九曲溪贯穿其中,蜿蜒7.5公里,因它有“三弯九曲”之胜,故名为九曲溪。
乘坐竹筏是游览九曲溪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如今,武夷山竹筏公司有着近千名竹排工,他们长年累月在竹筏上工作,为游客指点山水,令人身临其境、其乐无穷,每年能运输游客多万人。
每逢端午,当地筏工都会划着悬挂彩旗的竹筏,沿九曲溪而下,同时撒下大米、熟芝麻、盐巴等祭品,祈求一年平安幸福,这便是“洗河”。一年一度“洗河”是武夷山人民用真诚的祈福纳祥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祝愿,也寄托着他们对乡土山河的信仰与热爱,传承着武夷山丰富的文化内涵。
“洗河”引人前往武夷山观看,在*和,也有特殊的民俗活动在端午期间举行。
在*和县杨源乡一带,端午期间,一般在农历五月初四,凡村里在此前一年内娶媳妇的人家,都要备办各种茶点蔬果摆“茶席”,招待乡亲,谓之请“新娘茶”,客人可随意到各家赴“茶席”而不必带任何礼物,喝完茶后主人要赠送客人每人一条九尺九寸长的红头绳,以示吉祥平安,幸福长久。
过往几年,在*和县杨源乡坂头村花桥上,当地民众都会采用“走桥”的形式来祭祀屈原。闽北地区遍布廊桥,廊桥大多跨河而建,桥中供奉神灵。所谓“走桥”,即“走百病”,是一种消灾祈求健康的民俗活动。明代袁宏道曾于《十六夜和三弟》中写道“花火每攒骑马客,蜡光先照走桥姬”,一展“走桥”习俗。
每年,在*和的一些村落,村民们都会约定好走哪座桥。“走桥”时,参与活动的人们一边手提系着粽子上那贯穿着六枚钱币的彩丝带,一边将手伸出廊桥的窗外,长长的队伍慢慢地通过廊桥,众人口中念念有词:“一个粽子一个装。一个粽子落溪中。一头粽,一头钱。给你扔粽保家运,祝我子孙男女油麻福贵福寿长。”念后,将粽子扔到桥下,有的地方还扔五谷杂粮或者钱币。
如今,端午“走桥”已经成为闽北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作为一种独特的民俗活动,每年吸引着无数摄影家、旅人前来一探究竟。不少乡村还会在端午期间举办“竹编技艺”“做香包”等活动,丰富着端午小长假期间的旅游业态,比如*和县就于年6月举行第三届“屯福桥端午民俗文化节”,迎接传统佳节的到来。(李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