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开玩笑说自己是“春困秋乏夏打盹”,到了冬天还得“冬眠”。
30几岁的李先生担心地问:“最近我总觉得浑身乏力,好像被什么拖着一样,还感觉睡不够,成天没精打采的,不知道怎么回事?是不是生病了?”
其实,李先生这是典型的“春困”表现。
春天伊始,万物复苏,但这时人们却容易感到困乏没劲,提不起精神。这种懒洋洋的现象叫春困。
春困是人体随着气候变化而发生的一种暂时生理现象。进入春季,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皮肤的毛孔舒展,血液供应增多,但供应大脑的氧气却相应减少,导致脑神经细胞兴奋程度降低;同时由于冬季紫外线及阳光照射不足,机体内缺少足够的维生素D,使得机体的免疫力和工作能力降低了许多。所以春天来临,身体功能大多处于半昏睡状态。
春困虽不是病,但其实是亚健康的一种讯号。
哪些人最容易得春困?第一类:不爱运动的上班一族
伏案一整天,出门就有车,周末睡觉吃喝不运动的人最容易春困。要知道,人体生理循环要靠运动,动起来了,脾阳才能振奋,肾阳才能生发,肺气才能通调。如果做不到,水湿就会难以运化。如果只是坐一天的办公室,这种水的出入是有限的,时间长了,得不到锻炼,水湿运化的功能就弱了。
第二类:喜欢喝冷饮的人
如今冷饮、冷菜、冷藏零食太多,随时可以吃喝到。冷食下肚,脾阳就伤了。人体由脾阳来运化水湿,所以常吃生冷,也会导致体内水湿内停,出现食欲减退、大便不成形、胃脘痛、手脚发凉、舌苔白腻,就是脾湿症状。同时,还多伴有运动量少、形体偏胖、思虑过度等因素。
解春困的方法可以有很多,通过食疗,调整春季饮食,也有很大的帮助。下面几款食疗方,大家不妨试一试。
*参薏米粥
:*参20g,薏米30g,扁豆30g,大米50g。(1人份)
:先将薏米、扁豆炒至微*,将*参、大米、炒薏米、炒扁豆一同放入锅中,加清水煮沸后,文火熬成粥,加入适量的盐调味即可。
:补中益气,健脾祛湿。
:对于春湿天气出现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者尤宜。
木棉花芡实猪骨汤
:木棉花30g、芡实20g、猪骨克、陈皮10g、蜜枣2粒、姜3片。
:各物洗净,猪骨斩块汆水捞起,把适量的水倒入瓦煲,煮开后放以上材料煲2小时左右,下盐调味。
:可健脾利湿。木棉花是广州的市花,也是中国南方地区著名的传统中药材,入药历史十分悠久。清代广东地区本草著作《生草药性备要》指明“木棉花治痢症,白者更妙”。中医认为,木棉花性平、味淡、涩,具有清热利湿、解*祛暑、收敛止血的作用,主治泄泻、痢疾、疮*等疾病。同时,木棉花有良好的祛湿利水,健脾舒肝作用。它是民间祛湿的好食材,是两广药店传统五花茶配方的主要成分之一,既能祛湿,又能平和清润,最宜初春之用。
:对于春湿天气出现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者尤宜。
若想摆脱“春困”的袭扰,除了食疗方,还要做好以下两方面:
1.起居有常,保证睡眠中医提倡“起居有常”的养生原则,认为起卧有常,能调养神气,使人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起卧无常,日久必致神气受伤,精神萎靡,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容易导致各种病症。春季阳气升发,而阳气的生发和闭藏与睡眠密切相关,清醒时,阳气行于表;睡眠时,阳气行于内。适当减少睡眠时间,“夜卧早起”,有利于阳气的升发。
适当减少睡眠时间。多睡非但不能解乏,反会加重困倦,因为引起春困的主要原因并非睡眠不足,而是神经细胞不够兴奋,睡眠过多易使人体阳气郁滞,进一步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
2.调摄身心,疏肝解郁春季与肝相通应,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则全身气机畅达不易患病。肝主疏泄,有疏通、畅达全身气血津液的功能。其生理特性是主升发,若升发作用正常,则气血津液疏通和畅达。气血通畅,清阳得升,上荣于脑,脑得其滋养,就不会“春困”。反之,若是肝气郁滞,失于疏泄,则气机不畅,清阳被阻,不能很好地上荣于脑,“春困”就将不期而至。
中医认为,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要保持肝脏的疏泄功能正常,需顺应肝的生理特性。所以春季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暴怒忧郁伤肝。适当运动,如散步、郊游、打太极拳等,不仅能舒张筋骨,还有助于阳气升发,畅通血脉,振奋精神,这样一来,气血通畅,心旷神怡,就会精力蓬勃,远离“春困”。
健康人运用以上方法能很快度过“春困”期,而身体处于阴阳失和、气血失调、脏腑虚弱等亚健康状态的人,“春困”则可能持续时间更长且不易纠正,这些人需要专业的中医师进行系统调理,以尽早恢复健康。
最后注意一点,“春困”以疲乏、困倦为主要表现,而中风病患者发病前也可能出现类似情况。因此,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人若感觉“春困”时,应高度警惕中风的可能。
有些春困可是某些疾病的报警信号,如:贫血、肝脏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如果你出现了不能克服的贪睡,最好赶紧弄清楚贪睡的原因。
专家介绍
*穗平,男,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医院脾胃科大科行*主任,国家中医脾胃病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兼任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副所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民族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岭南(华南)中西医结合诊治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学术联盟主席、医院中医药辨治慢性胃病创新团队领头人,专攻中医优势病种慢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及胃早癌。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消化系疾病及消化内镜诊治技术,培养硕士生、博士生60多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科技厅等各级科研课题20多项。曾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奖、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和著作奖。主编著作7本,副主编著作8本,发表医学论文多篇。获得“首届岭南名医”、“首届羊城好医生”、"胡润-平安中国好医生"称号。
出诊时间:周二上午医院医院3楼特需门诊,周三上午健康咨询及夜间内科门诊医院总院(大德路号),周四下午固生堂岭南国医馆东山分馆(广州市中山一路48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