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意味着什么?至少有一点:之后的一段时间,每天的早餐都有可能是春节各家各户互相送的礼物——油腻大肉粽。
而一说到粽子,甜咸之争又起。是甜还是咸?对一个土生土长的南宁人来说却从来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吃粽子,我只站咸的,而且还得是厚厚一层绿豆、大大一块肥肉、麻绳扎得结结实实的大肉粽!
家在产糖大省,记忆中家应该是甜味的。小时候,不吃东西,妈妈煮的是甜面条,四季豆好吃的秘诀也在于放糖之后去掉那种臭青味;而糖醋排骨,是老家江西的老公一直不能接受的:肉为什么要放糖来煮?只有在粽子这件小事上,一家人没了分歧——什么?蜜枣、红豆馅的粽子?甜的,太甜了,不好吃……
只是记忆中最好吃的那种粽子,现在却像一门古老技艺一样消失了。很简单,因为我最喜欢吃父母单位食堂包的粽子,而单位的食堂改成外包了,原来包粽子的食堂大妈们也回家带孙了,油腻大肉粽?不存在的。
据说外地人惊讶于我们春节要包肉粽,可我对这种惊讶表示更惊讶。一个美好的春节里,应该飘着粽子的、白切鸡的香味。而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在春节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订粽子。
那还是食堂里肉菜卖一块钱、青菜卖5毛的时代,食堂阿姨们抖勺功力还没那么大,来食堂的都是熟人,而且早点分完饭菜早点下班,工资都是固定的,食堂不存在赚不赚钱的问题。
春节前包粽子已经算是额外的工作,但也算是大家的福利,材料买得很足,糯米、绿豆和肉。糯米泡得白如珍珠粒粒饱满;绿豆简直比糯米还多,还用石磨磨成粉;以肥肉为主的半肥瘦肉腌制得酱油香味十足……
包粽子那几天,食堂常常整夜灯火通明,阿姨们真正热到冒气在包粽子,一勺糯米、一大勺磨过的绿豆、一块长条腌好的肉,再用麻绳将粽子扎得紧紧的——这个步骤很关键,扎得紧了,大锅水煮,水就不会泡进粽子,冲淡糯米绿豆的香气,更重要的,包紧了,肉里的油渗到绿豆,绿豆和糯米又能一起煮得烂烂的,咬上一口,都是粉粉的香味。
糯米好、绿豆香、肉够味,阿姨力气大,扎粽子紧实,以及食堂有柴火大锅,这些还不完全足以解释饭堂粽子好吃的真正秘密:因为那时候材料是公家出的,不赚钱;包出来的粽子是大家分的,阿姨的也包括在里面,不赚钱……舍得放很多很多的好料,包得紧紧的——越紧需要的料越多,煮好了,大家分了好过年,而阿姨们也是一边聊天一边包得可开心。谁家的儿子看上谁家的女儿了,哪家的夫妇昨晚又吵架了……有时候阿姨们爽朗的笑声简直要飞出大院围墙,粽子就在这谈笑间咕嘟咕嘟煮好了。
只是慢慢的,有些事情改变了。食堂阿姨们们越来越爱上了抖菜——不是抖音,饭堂也是要盈利赚钱的,好的厨师自己到外面开餐馆,赚自己的钱了,领工资的阿姨们觉得春节前包粽子成了一种负担,虽然卖粽子也得点钱,但总觉得累啊!于是粽子越包越少,绳子也越来越松,有时候限定一家只能买10个,我就负责发现哪天她们包好了粽子,赶紧买回来。再后来,粽子也懒得卖了,反正固定的工资,何必多找一份累呢?
至于到了现在,食堂变成了外包,虽然平日里各种菜式花样不少,但春节来了就急急赶着放假休息,找不到人手来做额外的活儿。我的肥肉粽只在回忆里,变得越来越好吃,却怎么也寻不着那个味了……(□本报记者何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