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
性味归经
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
来源
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主产于安徽、云南、湖北。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本品气微,味淡。以切面白色细腻、粘牙强者为佳,生用。
古籍记载
《汤液本草》:"茯苓,伐肾邪,小便多能止之,小便涩能利之,与车前子相似,虽利小便而不走气。”《用药心法》:"茯苓,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
鸿翔中药养生专家推荐服用茯苓有以下好处
1、用于水肿尿少;本品味甘而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药性平和,既可祛邪,又可扶正,利水而不伤正气,实为利水消肿之要药,可用治寒热虚实各种水肿。治疗水湿内停所致之水肿、小便不利,常与泽泻、猪苓、白术等同用,如五苓散(《伤寒论》);治脾肾阳虚水肿,常与附子、生姜等同用,如真武汤(《伤寒论》);用于水热互结,阴虚小便不利,水肿,常与滑石、阿胶、泽泻等合用,如猪苓汤(《伤寒论》)。
茯苓、*芪、薏苡仁:利水消肿
2、用于痰饮眩悸;本品善于渗泄水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可治痰饮之目眩心悸,常配伍桂枝、白术、甘草等,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若饮停于胃而呕吐者,多与半夏等合用,如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
茯苓、川贝母、甘草:渗湿化痰
3、用于脾虚食少,便溏泄泻;本品味甘,入脾经,能健脾补中,渗湿而止泻,使中焦清升浊降,尤宜于脾虚湿盛泄泻,可与山药、白术、薏苡仁等同用,如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治疗脾胃虚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常配伍人参、白术、甘草等,如四君子汤《和剂局方》。
茯苓、山药、山楂:健脾补中,渗湿止泻
4、用于心神不安,惊悸失眠;本品补益心脾而宁心安神。常用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多与*芪、当归、远志等同用,如归脾汤(《济生方》)。若心气虚,不能藏神,惊怒而不安卧者,常与人参、龙齿、远志等同用,如安神定志丸(《医学心悟》)。
茯苓、*芪、灵芝:健脾益气,宁心安神
鸿翔中药养生专家推荐茯苓的食疗方
茯苓饼
材料:白茯苓、大米粉、白砂糖各—g。
做法:先将白茯苓研细粉,过目筛;再将白茯苓粉,大米粉,白砂糖倒入面盆搅匀,加水调成糊状,用平底锅,以微火摊成薄煎饼即可。
功能:健脾益气,尤适于老人日常养生食用;气虚体弱,纳少,便溏者,亦可食用。每服5~7天,随意食之。
茯苓白术炖羊肚材料:羊肚25g,茯苓、白术各10g,蜜枣2枚,生姜3片,绍酒2茶匙。
做法:羊肚反复洗净,切成长方条状。茯苓、白术浸透洗净。将所有用料放进炖盅,加沸水一碗半,把炖盅盖上,隔水炖之。待水炖开后,用中火烧炖2—3个小时即可。炖好后,取出药渣,加入适量盐、味精、香油,即可食用。
功能:健脾益气、护肠润脏。主要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等。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源自鸿翔中药学术部,平台仅作为分享,如有建议/意见请及时联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