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蜜枣
大蜜枣距今已有年生产历史,最早是进贡朝廷的贡品。清代东阁大学士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因改坝浚河,成绩卓著,受到皇太后召见。一天刘墉见父亲为上贡发愁,就建议让母亲把自己的传统小吃大蜜枣精加工后,作为礼物。刘统勋进贡后,皇太后非常喜欢,专门请人在皇宫制作大蜜枣,并把大蜜枣定位宫廷滋补珍品。从此高密大蜜枣名声远扬。
大蜜枣全部手工制作,用料讲究,芝麻要选用粒大、饱满、香浓的高密双羊芝麻;蜂蜜选用蜜味浓、甜度大、味道正的胶县铺集山枣花蜜;香油要用小磨磨制的……每一道工序必不可少,首先筛选芝麻,用钢砖在笸箩里搓压去皮;用石磨推的面粉加香油、蔗糖拌和成糖油面;将冰糖、红绿丝、桃仁、瓜子仁等包入糖油面皮内,再经油炸、熬糖、加蜜、蘸糖、滚芝麻等工序,制作完成的蜜枣掰开能拉出丝来才行。
高密炉包
肉香扑鼻的高密炉包是当地一大美食,最传统的馅料是韭菜、白菜和五花肉丁,原料要用最新鲜的才有滋味。把肉切成小丁,而不是剁碎,然后用盐、酱油腌一会儿,韭菜要一刀刀切碎,而不是剁成碎末,等肉腌的差不多了,把韭菜放进去,打一个鸡蛋,加些盐、味精、色拉油,搅拌均匀……炉包最好吃的部分,叫“嘎渣儿”,也就是炉包底部那层被煎得金黄酥脆的面皮。要煎出这样的样子,没有几年的功力不行。
高密炉包最早都是在大集上卖,小贩推着小推车,带着篷布、炉、面、菜、柴草等到处赶集打炉包,一年四季不断。尤其是遇到大山会时,卖炉包的排成一长排,更是独特的风景一道。对于高密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种食物,而是一种被保存在岁月之中的生活和记忆,永远也难以忘怀。
高密烧肉
高密当地人都知道,高密烧肉属姜庄烧肉最好吃,姜庄烧肉,最早是姜庄高氏创于清代光绪年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与诸城人擅长用各种大料制作各种色香味俱佳的食物不同,高密人做食物追求简单,即使是需要重口味的高密烧肉也不例外。
烧肉的制作,工艺其实很简单,加上几种常见的大料,然后用老汤煮,煮好之后在锅里烤即可。烧肉好吃不好吃,关键看用不用心。煮一锅至少三个小时。烤制时间也要足,才能充分去油脂,这样做出来的烧肉肥而不腻,口感好。在高密人的餐桌上,一年四季都少不了一道菜——黄瓜拌烧肉。香喷喷的烧肉加上清爽的黄瓜,实在是简单又可口的家常菜。
刘墉豆腐乳
年的历史文化底蕴,铸就了今天的“刘墉”辣酱品牌。刘墉辣酱最早源于清朝乾隆年间刘墉府上的厨子杜成安,采用了家乡新鲜的辣椒,添加了二十余种香料炒制而成。刘墉,清朝乾隆年间宰相,一生清正廉洁,深受乾隆皇帝的爱戴。每年到了辣椒成熟之时,刘墉便让府上的厨子杜成安制酱以供乾隆皇帝享用。其厨子杜成安的后人杜翠敏女士经过代代相传,在67岁之时以“刘墉”作为商标品牌,将之前的传统工艺加之改良,在整制过程中,添加了香菇、芝麻等配料,使其味道感官让人吃过之后,更加回味悠长,念念不忘。
石磨火烧
无论吃遍多少山珍海味,无论走的多远,高密人记忆里永远都有石磨火烧的影子,韧而不硬、发而不暄的石磨火烧,让人吃得畅快和踏实。
正宗的石磨火烧制作不能省任何一道工序,首先采用纯天然优质小麦,用石磨碾压成粉。其次是和面,用一半发面、一半呆面一起揉和,和好的面柔软、不粘、不塌,生面闻起来就有自然的香甜味。然后再经过擀、搓、撕、揉、卷五道工序,最后用火烧模具磕出形状来,再装炉烤制。这样做出的火烧最大的特点是不论切、掰、咬都不会掉渣,保留了小麦原有的麦香味道,面筋道,嚼劲十足,像足了高密人坚韧不拔的性格。
石磨火烧在当地有三种吃法,热吃筋道香甜,凉吃越嚼越香,还可以切成片或掰成块,用各种菜下着吃,这是高密有名的“烩火烧”。
莫言在谈到家乡美食时,曾赋打油诗一首,“吾家高密东北乡,三贤四宝美名扬。石磨火烧咬头好,韭菜炉包滋味香。”可见莫言对于石磨火烧的眷恋之情。
瓦罐凤爪
瓦罐凤爪是高密凤城故事酒店独创的招牌菜。凤城故事是高密第一家将酒店与红高粱文化成功结合的文化主题酒店,在这里,不仅能吃到地道的高密家乡菜,还能品味独特的高密文化。年莫言为酒店题词,“相约凤城,聆听故事”。他们制作的“瓦罐凤爪”浓香润滑、色泽红润,用筷子夹起来外皮有弹性,肉质酥烂,入口即化。年,“瓦罐凤爪”被高密市商务局、高密市旅游局等联合授予“凤城招牌菜”的美誉。
姚哥庄烧鸡
“到高密,吃烧鸡,姚哥庄烧鸡吃不腻。”姚哥庄烧鸡选材十分严格,做烧鸡只用小公鸡,从开店至今,都是自己收鸡苗,然后定点养殖,经过天才可出笼。在制作上,经过多年摸索,在传统秘方的基础上不断改进,经过蒸煮等十几道工序后熏烤而成,肉质细嫩,香而不腻,回味悠长。姚哥庄烧鸡以倪献顺烧鸡为代表,已在高密开了多家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