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端午节了,一想到接下来的三天假期,我的心情是愉悦和放松的。说到端午,赛龙舟、划龙船、包粽子、祭屈原、佩灵符,簪榴花……
01.粽子的特点
对于吃货的我来说,钟情的必是可以吃的粽子了。粽子的配料除了糯米、红豆、尼龙线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粽叶。
小时候跟着妈妈去采粽叶(当时菜市场在端午时节,就有干粽叶和新鲜粽叶之分,作为孩子我们更喜欢自己去摘),采好后将其洗净,然后放在水里煮一段时间后捞起。将红豆与浸泡过的糯米加点油盐调和好,接下来就可以包粽子了。至今都还记得将米与红豆放到卷好的三角粽叶中,兴奋地用筷子捅来捅去,缠上尼龙线包着粽子的场景。
那时候在我的认知世界里,以为粽子只有红豆馅的,后来进入社会,才发现自己太孤陋寡闻了,粽子的大家族还是很宠大的,从味道上,素有南咸北甜之争,之前以咸甜为主,后来随着吃货们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味道已经不能满足大家的味蕾了,于是酸的、辣的、苦的都轮番登场。
从配料上,有海鲜、蛋黄、猪肉、蜜枣、葡萄干、杮干、银杏、火腿、冬茹、豆沙等等。其中以广东咸肉粽、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民间传说端午节是为纪念屈原,吃粽子的习俗也是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传承下来的,当时附近的庄稼人一听说屈原投江,都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滔滔江水,哪里能找到屈原呢?大伙儿在汨罗江上捞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渔父很难受,他对着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献给屈原的。
于是从古至今,每年王月初五都有要吃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在中国久盛不衰,并流传到国外的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国内的粽子相信大家都吃过,且对其有所耳闻了,已不足为奇,那么国外也过端午节吗?答案是国外也过端午,在国外不但吃粽子,还有不同的吃粽子习俗,在此不作过多赘述。提醒一下,粽子虽好吃,但不宜多吃,不好消化,真的喜欢吃的,可以配上酸奶助消化,要知道粽子和酸奶更配哦!
02.屈原的作品
端午节据说就是屈原的忌日,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汨罗江怀石自杀,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等。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体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更是被视作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大源头”之一(另一为《诗经》)。除此之外,屈原还为后人留下了在诗歌中出现的美人——以美人自喻,几乎从屈原的《离骚》开始。
03.屈原因何而死
公元前年五月初五那天,屈原因不想随波逐流地活着,最后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里自杀了。
根据《史记》记载,屈原因为才华横溢而遭人嫉妒,终被排挤出权力中枢。无限忠诚于楚怀王的屈原仍希望能够得到君王的青睐,重新为其效力。屈原自知,时光易逝,年华易老,他担心万一哪天怀王回心转意时自己却已经老去,不能效力。故而将自己的这番担心化作了哀怨的感慨:“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屈原在《离骚》中还将其他奸佞之人对他的嫉妒与污蔑写了下来:“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将朝堂上男子的权谋斗争化作了一出宫闱内女子的“宫斗”故事,将奸佞之人比作一些善妒的女子,她们妒忌屈原的“蛾眉”(可理解为屈原的才华),便造谣说其“善淫”。显而易见,屈原在此处也将自己比作了女子。
在诗中描绘男女之情肇始于《诗经》,当下人们耳熟能详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等句子本是描写男女爱情的经典。屈原则用此将君王对臣子的赏识、臣子竭力报答君主知遇之恩的情感进行了类比,以男女感情隐晦地暗喻君臣之谊。
祝大家端午节安康,对于端午节的粽子和屈原的故事,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在文章下方评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坚持更文,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