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节气过后,秋意渐浓,一场秋雨过后广州也开始降温,在广州的街边可以看到短袖短裙、长袖风衣混杂的人们。在这样的季节里,一小心就可能让身体生病,如何健康度秋,不妨参考中医专家推荐的药膳食疗方。
在秋季寒露之后,医院的健康大讲堂举办了“秋季中医养生保健及药膳食疗”的主题科普和义诊,多位中医专家在现场给予一对一的义诊咨询,现场众多广州街坊也向中医专家咨询关于秋季的保健问题。
“一入秋我就老觉得口干,喝水都不不行,该怎么办呢?”
“医生,我听说秋天要‘秋冻’,那是不是我应该穿少一点?”
“秋天到底吃什么好?用什么煲汤才合适啊?”
……
医院中医科张彦红副主任中医师给大家总结,秋季中医养生讲究“天人合一”,秋季要小心秋燥,还要注意分体质进行“秋冻”锻炼,在日常可以用一些代茶饮和药膳食疗来改善体质,平安度秋。
秋季保健“收”为主
秋季保健应以“收”为主。《黄帝内经》认为,人与自然干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天人相应”、“天人合一”。因此,人要健康长寿就赢遵循“道法自然”,顺应自然变化的规律。《黄帝内经》指出,秋季3个月是从容平定的季节,天气渐渐转寒,地气肃清。此时,人们应该早些睡,早些起。精神必须安静,不急不躁,使秋天肃杀之气得以平和。不使意志外驰,使肺气清和均匀。这样才能适应秋气,调养好“收”气。
从气候特点来看,初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气候特点表现为温度仍然较高,故有“秋老虎”之说。但白露过后,北方寒气逐渐南下,秋风瑟瑟,气候逐渐由热转寒,早晚温差较大,万物随寒气增长而逐渐萧落。此时,秋季养生必须注意保养内存之阳气,凡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调摄皆须遵循“收”的原则。
“秋冻”也有讲究,这4个部位不能冻
俗语说“春捂秋冻”,意思就是春天棉衣要晚点脱,过一段时间再脱,以免受凉生病;秋天则相反,厚衣服要晚点才开始穿,多经受寒冷的刺激,从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秋冻适宜,锻炼强身。“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随着天气变冷,要准逐渐增添衣物,但添衣不要太多太快。
秋冻,不同的人群区别对待。年轻人血气方刚,可以冻一冻。老年人多肾阳虚衰,承受不住严寒的考验。一部分慢性病患者由于气血亏虚,抵抗寒邪能力下降,而且受寒容易导致疾病复发或加重,因此对于老年人和部分慢性病患者需要采取保暖措施。
秋冻,对身体的不同部位要区别对待。有4个部位一定要注意保暖,这4个部分是腹部、脚部、颈部和肩部。上腹部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下腹部手冷容易诱发女性痛经和月经不调。脚是人体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而且脚部汇聚了全身经脉,俗语说“脚冷则冷全身”,因此脚部的保暖非常重要。颈部受冷向下可引起肺部症状为主的感冒,向上则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肩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较脆弱,受冷后容易受伤。
秋季运动锻炼“薄汗”最佳
早动晚静,动静结合。早晨以进行太极拳等运动为主的项目最为适宜,晚上则以静养打坐为锻炼的最佳形式,但应避免锻炼到大汗淋漓,出汗过多会损耗人体之“阴”,运动量以微汗为宜。
秋季锻炼时要注意防寒保暖。秋季清晨气温低,不可穿单衣做户外运动,应根据户外气温变化来增减衣物。
晚秋早晚温差较大,气候开始转寒。此时应及时添衣,预防冬季多发的伤风感冒等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对于既往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在深秋要格外注意,这时候常常有寒流侵袭,以致血气运行不畅,诱发中风和心绞痛、心肌梗死,对此务必严加防范。
秋燥喝水不解渴?试试“代茶饮”
秋季致病的特点是容易发生“秋燥”。中医学认为,燥为秋季六节气的主气,成为“秋燥”,其气清肃,其性干燥,燥邪伤人,容易耗伤津液,所谓“燥胜则干”,津液既耗,必现一派燥象。
通俗的来说,秋燥的表现,在肺是“燥易伤肺”,容易发生咳嗽或干咳无痰、口干舌燥等症状。秋季对应腑之大肠,肺津伤则口干、舌燥、咽痛、目涩、鼻衄、干咳少痰、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症状。
经常有人觉得在秋季喝水不解渴,这时可以试试用中医的“代茶饮”。秋令时节应注意滋养肺脏,防止秋燥伤肺,使肺气得清,呼吸平和。首先饮水润燥,秋季要多喝水,但仅仅饮水可能无法为完全应对燥邪,可煮玄参、生地、麦冬当茶饮,或用红葡萄、马蹄、白茅根煮汤当茶喝。另外,也可以用蜂蜜加水来喝,也是很适合秋季解秋燥,是解决喝水不解渴的办法。
秋季“食白润肺”药膳食疗来点沙参玉竹
秋季可以“食白润肺”。根据中医学理论,五脏之肺腑对应五色之白色。因此秋季常吃白色食物可收到润肺的效果。生活中可选择白萝卜、白菜、冬瓜、百合、银耳、莲藕、莲子、山药等食物。但脾胃虚寒、肠胃虚寒之人不适合吃白养生度秋,在秋季则应少吃白菜和白萝卜等白色食物。其中,山药几乎所有脏器都可以补,大量持续食用也不会有危害,对于不同体质的人群都是很不错的食疗食材。秋季药膳调补中,还可加入沙参、百合、麦冬、枸杞等滋阴润燥之品。
对于肺燥咳嗽,很多人都知道可以吃雪梨来治疗,雪梨是清润的,一般很多南方水果可能带点湿热,而雪梨则不会。其实除了雪梨,还可以试试百合。百合还有清心安神功效,加点雪耳一起,很适合老年人作为食疗。下面给大家推荐三个秋季药膳食疗方,包含了汤水、糖水、粥水,可以帮助大家健康度秋。
1.贝母秋梨
原料:雪花梨1个(约g),川贝母10g,百合(干)10g,冰糖15g。
制作方法:将雪花梨洗净,靠柄部横断切开,挖去核。另将川贝母及干百合洗干净研碎成末,放入梨中,把梨上部拼接好,用牙签插紧。把梨放入碗中,加入冰糖、水少许,将碗放入蒸锅内蒸煮40分钟,直到梨肉软烂。揭开梨盖,将药与梨肉混匀,吃梨喝汤。
特点:本品具有润肺止咳功效。川贝母善治肺有燥热咳嗽痰黏;百合为清热养阴润肺之品,尚有清心安神作用;梨味甘性凉,清热化痰、润燥生津。三者结合,对于久咳、燥咳、少痰有良好的效果,尤其是老年人燥咳、干咽、少痰者,可以经常食用。
2.沙参玉竹瘦肉
原料:瘦肉g、沙参15g、玉竹25g、淮山25g、莲子25g、薏米25g,蜜枣1颗、盐。
将所用药材准备好,洗干净放入砂锅。瘦肉切成小块,倒入ml清水。武火煮沸,撇去浮沫后改文火煲90分钟即可。食用时再用盐调味即可。
特点:此汤中所用到的药材组“清补凉”,即清凉滋补的意思。沙参补肺阴、养胃津;玉竹养阴润燥;淮山健脾益气;莲子养心安神;薏米健脾利水;与瘦肉一起煲,滋补而不留湿,有虚可补,有热可清,有燥咳润,是秋季养生的重要汤品。
3.麦门冬粥
原料:取麦门冬15-30g,粳米-g。冰糖适量。
制作方法:先将麦门冬用水煎,去渣留汁,再将粳米放入汁中,煮成粥,加适量冰糖即可。
特点:此方能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适用于肺阴不足之干咳燥咳,劳漱咯血,胃阴不足之口干,口渴,及心烦失眠,阴虚有热,身热夜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