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马黎章咪佳陈宇浩通讯员杨琳惜蔡佳迪
又是一年中秋节,快递的月饼与快捷的祝福都不稀缺,但是本该团圆的日子,很多年轻人却选择不回家。
同样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今,一个人与一个家有了各种各样的距离。
路途的阻隔、工作与学习的压力、去向更远方的探寻,或者,仅仅是不敢回家,让不少年轻人的中秋节少了“团圆”这一关键词。
不过,这个时代少了大团圆,却不缺少小团圆。一只月饼、一段对亲情爱情友情的执念,抑或一通电话,一些说了或没敢说出口的话,有着当下的温暖。
小木生于年吃不惯杭州的口味他自己做家乡的五仁月饼
这两天,小木把寝室里里外外收拾了一遍。终于空下来,他拆开从家里带来的月饼,一口咬下去,酥酥的,原汁原味。
今年的中秋节,小木又不能在家过了,但他执意要带着家里的味道回杭州。
但今年开学时,家里的月饼还没开始做,住在乡下的姑姑特意赶来,塞了几个去年的月饼给他,“除了没有刚出炉的那么香,味道都没变。”小木说。
开学那天,他揣着一包家乡的五仁月饼,在河南周口站上车,经过13个小时的颠簸,到达了离家多公里的杭州,站在浙江大学门口。这个秋天,他上大三了。
小木喜欢吃月饼,也会自己做月饼。不过,做月饼的手艺,是他到了杭州上了大学之后才练起来的。
以前在老家,每次过中秋,月饼总是想吃就能吃到的,家里人都会亲手做。但到杭州上学后,每到这个节日,尽管杭州五花八门包装精美的月饼多得是,但他还是想念家乡味道:“浙江这边的月饼,说不上哪里不好吃,但就是不如家里的。”
一般来说每年农历七月的最后几天,家乡周口一带镇上的人们就开始陆陆续续去蛋糕店加工月饼。
“我们只要拿着原材料过去,借用他们的工具,就可以自己做月饼了。”小木说,由于是“私人订制”,每家每户做的月饼口味都不一样,有红豆馅的、果酱馅的,但主流还是传统的五仁。
来到杭州后,小木也如法炮制了老家做月饼的方法。
瓜子仁、花生、红薯干、蜜枣、芝麻……把从杂粮店里买来的原料剁碎,倒上白砂糖搅拌。调好馅料,和好面粉,再用手一个个捏成三个汤圆大小的面团,用面皮把馅包起来,上模子一压,月饼就成形了。随后,他将做好的月饼送到附近的蛋糕店烤制。
中秋节这天,他会把做好的月饼和同学分享。
来杭州前,每年中秋节小木肯定在家,一家人会围坐着一起吃饭。这个节日对于他和家里人来说,跟春节没有区别。
“除了吃月饼,现在庆祝节日更多的是线上吧。”小木的一大家子总共50多口人,有留在河南的,有去广西的、北京的,天南地北。一到节日,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