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你的家乡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请你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习作要求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不同的民风民俗,体现了丰富的地域特色,展示着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你的家乡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呢?这一次习作,是把你家乡的一种风俗介绍给大家,也可以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第一,对当地民风民俗进行深入细致地了解;第二,确定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选好素材;第三,巧妙地利用素材,融入自己的感受,组成一篇生动的习作。
这一次习作,是要介绍家乡的风俗。习作可写的内容广泛,可以是节日习俗,可以是地方物产,可以是民间工艺,甚至是富有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当然,除了介绍之外,也可以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如果你对这种风俗习惯有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表达出来。
介绍家乡的风俗,可以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家乡,感受家乡民俗文化的魅力,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本次习作,我们要深入调查,通过查阅资料,询问长辈,了解某种风俗的主要特点,从而确定习作内容的主次。当然,习作中自己的独特体验是必不可少的,有了真切的感受,习作才能变得鲜活、生动。因为选择的角度不同,这篇习作可以运用不同体裁,以介绍说明为主的可以写成说明文,选择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的可以写成记叙文,如果着重表达对风俗习惯看法的,还可以以议论的形式呈现。
我来审题
1.都说“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你的家乡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呢?你觉得最特别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2.通过查阅资料,询问长辈,你对这种风俗有了哪些了解?这种风俗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3.你准备分几个方面来介绍?重点介绍什么?
4.你参加这种风俗活动时,看到的现场情况是怎样的?作为参与者的你,当时做了什么?心情是怎样的?
5.通过观察了解,参与其中,你对这种风俗习惯有什么看法?
通过问答引导,你一定想好了你要写的风俗习惯了,并且对这种风俗细细体味了一番。那就先给习作拟个题目吧!题目就是“文眼”,本次习作适合以所写对象为题,例如“北京的春节”“腊八粥”“藏戏”等等,这样的题目让读者一目了然。如果你所写的是参加风俗的亲身经历,可以把自己的情绪或感受也加进去。文章的开头要点题,点明你所要写的对象,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接介绍,可以简要描写场景,可以引用名句俗语,甚至可以像“藏戏”那样用上一串问句。总之,是用比较简洁的文字把你要写的对象和主要特点交代清楚。
接着就要来详细介绍这种风俗了。一种风俗往往有不少相关的内容,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让人读来索然无味。我们在写作时一定要确定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根据它分清主次,主要的内容集中笔墨写得具体详细,次要的地方一笔带过。这样才能突出中心,表达清楚,让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果你是写参加活动的亲身经历,那么就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细细刻画,这样才能带给读者现场感。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写的过程中要把自己对这种民风民俗的喜爱、赞美或惊叹、自豪之情融在字里行间。特别是在结尾部分,可以直抒胸臆,升华主题。
初稿完成以后,还要反复阅读,反复修改,除了解决错别字、病句之外,更主要的是看文章结构有没有做到主次分明,段落之间是否过渡自然,感情表达是否充沛。
读中学写
民俗风物在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它有传统文化的余韵,也有现代时尚的回响。民俗文学在作家的笔下鲜活而生动,隽永的文章里能清晰寻觅到民俗的身影,民俗与人物、事件水乳交融,在描写、叙事中光彩炫目,读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让我们来欣赏一篇大家的佳作片段,先读一读,再品一品,然后还可以学着练一练。
《春酒》精彩语段
可是说实在的,我家吃的东西多,连北平寄来的金丝蜜枣、巧克力糖都吃过,对于花生、桂圆、松糖等等,已经不稀罕了。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八宝酒,顾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不知是南枣还是北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要泡一个月,打开来,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赏一赏
甜甜的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家琦君最美好的回忆。作家笔下的“我”天真可爱,母亲善良能干,弥漫着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
片段中,八宝酒的制作和功效读来已让人垂涎欲滴,而“我”的一连串动作“伸”“舔”“端”“闻”“走来走去”“跌”“捏”的描写,除了勾勒出一个调皮活泼的小孩子形象之外,更是体现了对春酒的喜爱。读着读着,我们似乎也跟着作者回到了她的童年,也陶醉在八宝酒的甜香里。
练一练
回忆一下你亲历风俗活动的过程,把你感受最深的一个场景写下来。你可以抓住一个人(可以是自己)的表现,详细描写,再现当时的情境。
同伴佳作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身边同伴的佳作吧。
春卷飘香的元旦夜
孙永江
元旦一到,新年的脚步就近了。
我们家乡的元旦风俗,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十分有趣。但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元旦这一天的晚上,街头的很多摊点都会推出一道小吃——春卷。这种元旦食俗由来已久,做工十分考究,饼要薄、馅要精,圆圆的春饼卷上韭黄、冬笋、肉丝,放油锅炸至金黄,吃起来别有风味。我每年都会在元旦这一天晚上去街上品尝春卷。
走出家门时,夜色已经降临,华灯初上,绿化带里的霓虹灯射出柔和的光芒。天空偶尔绽放的烟火五彩缤纷,形态各异,夹杂着时断时续的鞭炮声。在街道中心,有卖冰糖葫芦、炸豆干的,还有卖小巧精致的烟花、鞭炮……人声喧哗,宽阔的马路成了欢闹的海洋。所有这些,让今天这个还稍显寒冷的元旦夜变得喜庆,分明已有了节日的气氛。
这时,路边的摊位上早已有人“捷足先登”,大家开始品尝今年元旦的迎春食物春卷了,看他们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我不由得垂涎欲滴,可是位子已经满了。我正准备离开,只听见一个孩子嚷着要吃春卷,爸爸安慰着说:“算了吧,人太多了,回家我炸给你吃,好吗?”可孩子就是不答应,一旁的妈妈说:“还是等吧,在家里吃春卷没气氛,吃不出这儿的味道呀!
是呀,春卷家家都有,可到哪里去寻找这浓浓的节日味道呢?于是,我驻足,在路边溜达,准备和这一家人一起等着品尝饱含着“迎春去旧”氛围的春卷。终于等到了座位,看着那一家人吃得相当开心,我顿时觉得今天的春卷特别香脆,胜过以往的每一年。
我一边擦着嘴,一边继续溜达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前面的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低头慢慢地向前挪着。只见他噘着嘴,愁眉不展,眼角还悬挂着几滴晶莹的泪珠。哦,不用说,他一定是想要买什么东西,父母没有答应吧。走在他两侧的是他的父母,妈妈正在安慰他,他不理睬,只见爸爸抬手一指,说道:“看,那烟花多像咱家的水仙花!”孩子抬眼之际,父亲指尖轻轻滑出一道银色的弧线,静静地,一枚圆圆的一块钱硬币躺在了孩子的脚下。孩子抽了抽鼻子,破涕为笑,迅速地弯腰捡起那枚闪闪的硬币,欢快地跑向路边的小摊……
看到这儿,我笑了,心里充满了温暖。
走在这华灯初上、热闹非凡的街上,我想,传统节日保留的不仅仅是一些习俗和味道,还有永远不变的亲情。
点评
春卷,这一日常可见的民俗食物,在小作者的笔下却闪耀出独特的光芒。考究的做工,众人争相品尝的情景,再到“家里的春卷吃不出这儿的味道”,原来,“春卷”早已不是普通的食物,而是浓浓的家乡味、醇醇的亲情。作者独特的视角、独到的见解,让人叹服。
拓展延伸
读一读
在《北京的春节》《端午节的鸭蛋》《春酒》等名家作品中,找出描写孩子的部分,细细读一读,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也可以找来和你所写的风俗相关的资料细细阅读,对描写对象有更细致深入的了解。
做一做
参加一次风俗活动,在活动中做个有心人,用心体味活动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民风民俗的特点,自己真切地感受,同时留心观察活动现场情况以及周围人的举动,对活动有更全面的印象。
想一想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你一定跟随爸爸妈妈去过不少地方,想想在外出旅游的过程中有没有感受到当地独特的民风民俗。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地方?什么风俗?
举一反三
通过这次习作,你对如何写好一种风俗有了不少经验了,对自己的家乡也更多了一分热爱。不如以这个为起点,和小伙伴们一起组织开展“寻找家乡的味道”实践活动,对自己的家乡做进一步的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