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概没有第二种食物,比粽子的意义更来得厚重。”
端午的温度藏在粽子的米香之间,也藏在人们对生活的热情之中。邻里街坊的温存一刻,顺应天时的美食智慧,都被裹在香喷喷的箬竹,对于徽州来说,更是如此。
徽粽的故事,还要从流传已久的徽菜说起……
中国徽菜博物馆
作为吃货之城,安徽拥有不少以美食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徽州糕饼博物馆、中国徽菜博物馆等,这些博物馆为人们开启了一扇了解徽菜历史的窗口。中国徽菜博物馆位于黄山市徽州文化艺术长廊内,广场外是一位手持勺柄的徽州老者,还未走进馆内便能感受到徽菜绵长的历史进程。
进入博物馆大厅,硕大的彩色瓷碗映入眼帘,底部是古徽州的山水景色,苍翠欲滴的群峰簇拥这纵横交错的农田,依稀可变的徽派建筑无不散发着古风古韵,驻足之间,不禁令人浮想联翩。
徽菜博物馆共有四层、六大展区,为人们展示了徽菜的起源于发展、徽菜的特色、千滋百味的徽菜、名人名菜、名店与名厨及徽菜的创新与未来等内容。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
对于历经辉煌起伏的徽商来说,商海起伏或许能带来家缠万贯、丰裕富足的物质生活,却难以填补他们对亲情、爱情方面的遗憾,寂寥的光阴里,只有徽菜弥留的香甜能够慰藉远离故土的悲戚。
徽贾四海,徽菜八方,或许你不知道徽菜是何方神圣,但你一定听过鼎鼎大名的臭鳜鱼。
臭鳜鱼带领一众徽菜扛过岁月春秋,走过关山路远,时至今日,细细品味仍能带给人们无尽的惊喜。
古徽州钟灵毓秀、人才辈出,人们将这里比作诞生了孔子孟子的山东曲阜和邹城,称其为“东南邹鲁”。深厚的文化底蕴反过来进一步丰富了徽菜的组成,展厅内的“保障六州”的匾额便体现了徽菜与徽州相辅相成的关系,民以食为天,徽菜为人才的成长奠定了基础,人才的迸发促进了徽菜的繁盛。
馆内重现了古徽州幽静安详的生活风貌,掩映于田野之间的民居冒着袅袅炊烟,远山之间温暖的光芒笼罩着大地,远远望去,犹如散落于人间的世外桃源。
古徽州的四大经典名菜:臭鳜鱼、毛豆腐、中和汤和一品锅,现在很多人来到黄山这个地方也会尝一尝这几道徽州特色菜。
徽菜博物馆是免门票参观的,这里因为有丰富的文字、图片和实物,成为了一处研学基地,平日里有很多学生来这里参观学习徽商和徽菜的历史。
脱胎于儒风独茂的古徽州,几乎每道菜都有自己的一个故事。其中流传最广的还要数乾隆皇帝对徽菜的情有独钟。乾隆在位60年曾六次下江南,坊间对乾隆帝下江南的原因众说纷纭,近年来,“徽菜说”是较为流行的一种说法。
“徽菜说”认为乾隆帝下江南的原因就是能在扬州等地,亲口尝到江春为其准备的徽菜佳肴。江春是古徽州府人,常年客居于江苏扬州业盐的徽州富商,是乾隆时期“两淮八大总商”之首。江春一生最得意之处便在于用徽菜接驾乾隆帝,而被人们誉为“以布衣结交天子”的“天下最牛的徽商”。
讨得皇上欢心的江春徽菜接驾宴由徽州锡格子茶、顶市酥、寸金糖、茯苓饼、交切片、绩溪一品锅、金银白玉板、红嘴绿鹦哥、霹雳一声响、鱼头炖豆腐、沙地马蹄鳖、雪天果子狸、腊香问政笋、肥鸡烧豆腐、徽州馄饨鸭、青菜鸡丝豆腐汤、徽州腐衣圆子汤等,这些贡品中的精品依然能在徽菜博物馆觅得踪影,实在难得。
经过历史与人民筛选的美食,最终成为人们走进徽馆的原因之一,也成为徽州人魂牵梦萦的舌尖记忆。这座中国徽菜博物馆其实也是一个餐厅,在这里可以吃到正宗的徽州特色菜。
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自有一套烹饪技巧,简单来说“轻度腐败、严(盐)重好色”,徽菜重油、重色、重火候,将烧、炖、蒸的烹饪技艺发挥到极致,爆炒反而是徽菜的冷门。
咸鲜醇厚,似臭非臭,臭鳜鱼的特点如是。事实上,“臭”名远扬的臭鳜鱼一点也不臭,名称的由来还要从徽商的经商历程说起。
安徽沿江一代的老百姓以打渔为生,为了谋生,需要将鱼运送到徽州山区,聪明的徽州人为了不使鱼腐烂,便在运送的路途中将鱼的周身裹满厚厚的盐层,中途会不停地为鱼翻身,彼时,便会散发出奇臭无比的味道。但是,经过腌制的鱼肉鲜美突出、肉质近似上等黄鱼,先煎后烧后,放入浓稠的酱油,辅以笋片、火腿、葱、姜、蒜与红干辣椒,最后加入芫荽提香增色,入口鲜香,快意至极。
徽州名人胡适先生曾说过:“徽州是个闭塞的地方,四面皆山,地瘠民贫,山地多种茶。每逢收茶季节,茶商经由水路从金华到杭州再到上海求售,所以上海的徽州人特多,号称徽帮,其势力一度不在宁帮之下。”胡适先生一生以家乡为自豪,虽然徽商创造的商业盛景早已不复存在,但经过徽商传播四海的徽菜总不被人们忘记。
美食拖着长长的牵挂走过光阴的梢头。
对于徽州人来说,端午佳节,乡愁就是一枚小小的『裹粽』,黏糯的粽米串联起漫漫人生路。
中国徽菜博物馆被吃货们定义为“一座能吃的博物馆”,端午节来临之际,可以在博物馆亲眼见证一枚徽粽的诞生,从摘叶、洗叶、压折、切肉、裹米到成品的诞生,每一个流程细节都尽收眼底。
从小吃着粽子长大的人们或许并不了解粽叶到底出自何处,粽叶一般取自阔叶箬竹或者芦苇,如今大多数地区都选用箬竹叶包粽子。身着徽州传统服饰的小姐姐们按照古徽州习俗,在竹林里摘取新鲜的粽叶。
每年的大伏天是黄山箬叶成长的最佳时期,新鲜的箬叶含有特殊的清香味,上海等地每年都会采用黄山采下的箬叶,俗称为“徽州伏箬”。粽叶的选择也是十分讲究的,必须要选择表面光滑软润的,这样才不会在煮粽子的过程中露米。
徽州人自古便十分重视端午节,尤其在吃的方面十分讲究,作为正餐的午餐必须要吃端午粽、绿豆糕、腌鸭蛋、熟蒜头等,十分丰盛,甚至不亚于除夕晚宴。
与北方粽子不同的是,徽州裹粽不仅放了蜜枣和江米,最大的特色就是鲜猪肉,这对于吃惯甜粽子的北方人来说,简直打开了粽子界的新大门。
徽菜博物馆为人们再现了地道地徽州裹粽制作过程,由于粽子里裹着猪肉,所以一定要用辅料制作糯米,这样制作出的粽子才会产生丰富的口感。
除了黄山土猪肉,裹粽里一般还会放一些经过加工的板栗等食物,从而提高裹粽的口感层次性,相比北方的蜜枣与江米或黄米的搭配,徽州裹粽将食物的化学效应发挥到了极致。
徽州粽子的外形、口感、包法与其他地区皆不相同,从外形上来讲,并不是我们印象中的正三角。斜三角,而是“躺”在木板上的枕头粽,无论怎样摆放都不会倾斜,精致不足却相当实用。
正宗的徽州裹粽应该是用粽叶条捆绑的,完成的裹粽像个糙汉子一般躺在木板上,就像几百年前的徽商,挑着扁担行李外出经商,凭着一腔热血闯天下,脚踏实地,一步踏出一个脚印。
除了肉粽以外,徽粽的另一经典灰汁粽还采用豆沙馅,经过草木灰浸泡后的江米色泽更鲜亮、口感更粘稠,中间放上一勺红豆沙,轻咬一口,甜糯的香气瞬间在舌尖上散开了花,十分美味。
时间就像一条没有回旋的溪流
那些美食记忆渐渐埋藏于心底深处
如果不经唤醒
或许只能永远地尘封于模糊的记忆当中
端午佳节来临之际
有幸在徽菜博物馆见证了一枚“徽粽”的诞生
也算是圆了自己关于美食旅行的愿望吧
徽州糕饼博物馆
匆匆韶华,途径的故事,邂逅的风景,偶遇的美味,都是尘世赠予你我的记忆味道。脑海中的徽州大约由两部分组成,徽派建筑、徽菜,体验正统的徽派建筑只能用脚丈量、用心感受,而品味地道的徽菜只需来这里——徽州糕饼博物馆。徽州糕饼,是老祖宗留给人们最纯粹的美味,迷人的色泽,华丽的外形,这样的人间极品不仅存在于诗料之中,也真切地存在于人们的舌尖味蕾之中。
进入博物馆,硕大的徽州糕饼模具十分抢镜,能清晰地看到模具的图案纹路,正中间是一个浑圆厚重的“徽”字,四周被龙凤图形包围着,边缘则是半圆纹路,不难想象,一个小小的糕点竟能如此精致美妙。
糕点模具前方坐落着一块庞大的石碾,中间有红砖铸成,四周则由坚固无比的石头围铸。这座石碾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被徽州糕饼世家胡兴堂存留至今,现在是徽州糕饼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徽州糕饼,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早已融入了徽州人的每一个重要的人生节点,从出生、求学、成婚、生子直到老去,每一个节点都融入了糕饼的味道。
循着那记忆的味道,整个博物馆分为“一生一世”、“一年四季”、“一间教室”、“一个车间”、“一次体验”五个展区,真正体现了“挖掘糕饼里的徽州,再现记忆中的美食”的主题。
博物馆真实地再现了古徽州的生活场景,自古以来,徽商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辉煌成就,其中原因自然少不了徽州人重视教育的原因。
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生在徽州前世不修。徽州人成年后便会去别人店里打工,当工时都会从家里带一些黄山烧饼充饥。凭借着骨子里的韧劲,带着家乡的味道,将徽州精神传播至全国乃至亚洲,为我国古代的商业版图增添了辉煌的一笔。
博物馆内最值得一看的还有徽州婚嫁场景,大红花轿的横梁上挂着喜庆的红盖头,一旁还有娘家陪送的礼物等,开辟了了解徽州文化的一扇窗户。徽州人从相亲到成婚,一定少不了徽州糕饼的粘合剂,相亲时男方必须要带着麻酥糖拜访才能显示诚意,女方满意的话便以鞑粿予以招待。
祝寿时,后辈们通常会用准备精致华丽的寿桃和米稞寿桃,亲自献给寿星。可以说,糕饼之于徽州人早已不是一种简单的食物,而是一种礼仪符号,一种精神的传承。
从古朴的徽州印象穿越至现代,人们可以切身领略徽州糕饼的美味香甜。穿过一道道黑色的时光之门,一道道形色各异、口味不尽相同的糕点映入眼前,令人垂涎三尺。
美味的诞生注定要经过无数繁复的工序,博物馆为人们展示了制作糕点的工具,红砖搭建的火炉,高粱秸秆编织的簸箕,陶瓷罐子,一旁堆砌的木柴,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制作糕点的场景。
一位朴实的徽州女人,熟稔地揉面、上模、压实、上火、点火,不消半个小时的功夫,精致美味的糕点就出炉了。四季有轮回,天天有糕饼,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个重要的节日人们都会食用不同的糕点。
大年初一发“元宝”,清明的艾叶粿、端午的绿豆糕、立秋尝鸡蛋饼,重阳吃重阳粿,冬至祭祖用族饼,腊八备“年糕”,除夕“果子”装满盒。重阳节时,在外的游子一般都会给父母带去好酒好肉,还有象征着健康、长寿的重阳粿。
徽州人重礼仪、重学识,即使普通人家的正厅都会摆放着讲究的花瓶与字画,并严格遵循尊卑有序的房间布局。稍微富裕些的人家会在三十夜做一桌丰盛的晚宴,爆竹声声中告别过去辛劳的一年。
博物馆集徽州糕饼历史展示、制作工艺展演、顾客参与体验、产品展示等于一体,了解了徽州糕饼的历史发展后,感兴趣的话还可以和老艺人学习糕点手艺,将徽州传统技艺一直传承下去。
徽菜在时代的洪流中经历了令人唏嘘的蜕变
逐渐淹没于记忆与文字之间
也鲜少出现在节气时令的礼物行列中
诸多美食博物馆的存在
无疑为人们留住了记忆中的那抹香甜的美味
只是
作为徽州人精神纽带的滋味
不知还有多少人能够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