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枣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地摊的现代哲学
TUhjnbcbe - 2020/7/26 10:47:00

地摊的“现代哲学”


络中全数“圆满”了?


  自然,作为青年人,L君和我都算不上厌烦地摊,而且全国这种独特的经济生态圈似乎也偏爱学习、生活相混的区域。如果说中小学近前“降诞”的是吧、漫画书店,那么高校所“推动”的,可能更多是贱卖的日用、影音与娱乐产品。这些势必对读着“圣贤书”的我们独具吸引,还实惠的价格、不算差的仿冒、尚友善的人情,枯索的求学也因为地摊和商贩的存在而于某种程度上得着生活品质的稍稍提升。地摊对于我们的现代生活,起码是一种调剂吧,在宽泛的意义层面,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立于超市和商场之外的选择。


  遗憾的是,现代经济的某些定义确与地摊不能相融。不少论者真诚地以为,此种廉价的贩卖模式代表了生产、销售甚至是社会进化形态的落伍,意味着现代商业分工和运营体系对于传统领域之渗透的不应该的局部溃败和失效。这怕也正是各地的“城管”们围追堵截地取缔之的主要理论和立法依据。粗粗想来,此类通过简单的行*干预便希望实现现代化的思维路径,实际上自身倒也违背了经济领域应有的规律。


  经济学的高深不容我辈轻易置喙,可是,从传统工艺的发展史和当前种种滑稽的情态上看,同样能够印证这种“现代哲学”的矫饰与虚弱。


  我们城市近郊常见的非自发形成的“工艺城”、“特艺城”、“古玩城”其实便是此种以现代管制和地产运营为强势先导的畸形产儿,如今还能包括什么“创意园”、“创新谷”等。请想想吧,除了受骗上当的游客团体,到底又能有多少“有闲人”愿意专门“千里迢迢”跑趟“特艺城”,在空调也不开放的蹩脚楼群间,买件小小的摆设?中国传统手艺人游方和走街串巷,以及不固定地摆摊设点,可能是解决中国人消费便利性和审美随意性要求的最好的一种方式。对此,现代的商业无非不过是通过大量开设连锁店面来解决,日本以及我国香港、台湾的“7-11”社区小超市便是最好的说明。


  于是,我们会觉得“7-11”亲切,它甚至提供了“关东煮”一类简单但干净、美味的现货小吃食。究其实际也无非不过是将“游走”所产生的依赖、信任和资质,通过地产置换变成半固定甚至是固定的人群的新的生活习惯。然而,它所提供的毕竟还主要是标准化了的现代产品。优秀的游方艺人之不可替代价值恰恰还在于,他们借助粗鄙的“剃头挑子”,在心、手相合之下,却能为广大的主顾创造出不错的、个性化的合意用度。


  我无意偷换讨论的概念,但,回到地摊这个问题上,真正值得推崇的“地摊”,自然是那种保证消费者利益的良心商家——他们能够尽可能地为客户满足那些非机器标准化的,讲白了就是“人性”化的生活需要,针头线脑、瓦布灰浆。


  再进一步论,地摊比之“以空对空”的证券交易所,更是一项关键的实业。那种在大众的检验下不断固定下来的手艺,倘若转变为“前店后厂”的规模制造,便孕育甚至代表了一套完备的现代商业运作体系——店铺直接面对消费者,既承担了售卖的功能,还是生产者和使用者间交换意见的平台,市场的需求可以第一时间反馈回“后厂”,而品牌的推广更是在人与人之间平等、互信的交往中实现。另外,产业后继者以及下一代消费者的找寻和培养,也同时在那些现代人所不屑一提的里弄旮旯里完成了。


  是的,我从来不认为“夫妻老婆店”那种商业模式是落后的,一如我也从来不认为地摊上的手艺人,比之后来的“工艺美术大师”、先锋设计师又有多少落后。曲艺界这几年愈发强调离开演播大厅,重回戏楼的现场表演,工艺美术界也有不少“非遗”入社区、入校园的活动,但是,人们也都清楚,这种虽无遮障的“现场”,还是被某种现代的“哲学”所屏蔽了。


  而剩下的,可能只有拉根儿面的表演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地摊的现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