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到,粽子又成桌上珍。粽子是中国传统的美食,端午节吃粽子更是一种文化。民间传说粽子是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传承下来的。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区都有着独特的饮食方式,所以一样的粽子也演变出了各种形状和味道。年粽子入选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系列美食之一。
作为传统节令食物,口感软糯、味道香浓的粽子一向备受人们欢迎,现在粽子的种类越来越多,咸的、甜的、荤的、素的,美味可口,稍不留神,好几只粽子就已经下肚了。但在追求美味的同时,也应兼顾营养和健康。
1、细嚼慢咽别贪吃。
粽子的主要营养成分是热量和碳水化合物,在不加任何其他辅料的情况下,一只粽子的热量与一碗米饭是相当的。但是,往粽子里加上肉、豆沙、红枣等辅料,热量就远高于一碗米饭了。对于人体一天所需的热量来说,粽子的热量大多偏高,因此在食用时应注意控制数量。
粽子大都是用糯米做成的,本身粘性较大,消化较困难,所以最好细嚼慢咽。这样不仅可以将粽子碾磨得更碎小,而且可以使得粽子和唾液酶接触更充分,有利于消化吸收。粽子本身进食过程不会很长,而我们的大脑接收到饱感一般要15分钟以上,所以,细嚼慢咽有利于我们延长进食时间,给大脑时间来接收饱感信息。
因此,专家建议,吃粽子时应细嚼慢咽,以每餐1个为原则,不要超过2个。女性一天最好不要超过3个,男性最好不要超过5个。尤其是患有胃肠道疾病、糖尿病的患者,以及消化功能相对较弱的老人和儿童,吃粽子应当注意节制。
现在许多包装粽已经开始标示营养成分了。营养成分的标示包括每份重量或每克所含的热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与钠含量,但消费者常误以为营养标示上的数据就是一个粽子提供的热量与营养素,正确的方法是以每份的重量或每克与一个粽子的实际重量去换算。因此,养成阅读营养标示的习惯,购买符合个人需求的粽子,才能让这个端午节既美味又健康。
2、选择“一高两低”健康粽。
现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更新,卖的粽子各种口味都有,从馅料看,北方最常见的是大枣馅;南方则有绿豆、五花肉、豆沙、八宝、火腿、冬菇、蛋黄等多种馅料。为了健康考虑,我们需要选择“一高两低”的健康粽。
“一高”,指的是“高纤”。如果是在自己家包粽子或能够选择粽子的材料,建议以杂豆类粽子为佳,如在粽子材料中添加杂粮米、红豆、薏仁、山药、芋头或红薯,不仅可增加纤维质含量,减少肠胃负担,更有益于健康。
此外,包粽子时宜用部分杂粮米替代糯米,增加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如果辅以含有植物纤维较多的蔬菜进食,无论从营养还是健康的角度来讲都更为合理。
“两低”,指的是“低油低热量”。肉粽早已成为“粽子一族”主角,肉粽由于含有的油、盐多,对人体健康不利,不建议多吃肉粽,但如果肉粽能改用瘦肉,甚至以鸡肉、海鲜或鱼肉取代,那么营养价值和健康指数都能更高一些。另外,馅料宜减量使用,最好不要用油炒。
其实在古代,至少在北方,粽子里并不是糯米。粽子的经典古名叫做“角黍”,所谓“黍”就是大黄米,把它用叶子包成有角的形状,那不就是粽子嘛。直到后来生活逐渐富裕,白糯米供应充足了,糯米粽子才占据了主流。
在追赶健康潮流,享受食尚生活的当下,不少品牌粽子为了提升健康分数,加入了紫糯米、红小豆、绿豆、薏仁米、燕麦米、大黄米、小米、粘高粱、藜麦等杂粮,还有些加入了花生、栗仁、莲子、紫薯等配料。
不过,除了大黄米和黏小米这两种黏性食材之外,纯的杂粮粽子黏性不足,做出来的粽子难免口感走样。一般来说,要加最少一半糯米,做出来才能黏在一起。如果两份糯米配一份杂粮,口感就比较令人满意了。既不至于黏得太单调,又不至于颗粒太硬,缺乏粽子的黏软美感。
当然,自己亲手包的比市场卖的更营养健康,如果家庭允许的情况下,那端午节那天可以自己动手,一家人感受包粽子的乐趣。
传统的北方粽子通常用豆沙、小枣、蜜枣、枣泥做馅,不加油脂。这类经典粽子清香爽口,不肥不腻,热量偏低。对血糖不高,但需要控制热量的人来说,选择这一类低脂肪粽子比较合适。
如果喜欢咸味的粽子,除了排骨、猪肉、鸡肉、鸭肝、蹄筋、蛋黄、虾仁、鲜贝等荤食原料,还可以使用蘑菇、香菇、竹笋、花生、海带、木耳、银耳等素食原料,都可以用来制作咸味的粽子。
需要提醒的是,把粗粮、豆类放入粽子当中,要提前浸泡令其变软。一般来说,红豆需要在冰箱里浸泡12-24小时,其他豆子浸泡6-8小时。这样才好和糯米一起煮熟。
3、充分煮熟趁热吃。
包好的粽子需要煮熟或者蒸熟,而购买的商品粽子,也需要充分加热之后才能食用。粽子要煮多长时间,这是很多刚学习做粽子的人的问题。
包粽子的糯米需要提前浸泡1天,所有水分已经充分进入糯米内,相对就好煮些了。粽子很难熟,可以用高压锅煮比较省时省力,一般水开之后煮40分钟到1个小时就差不多了。如果是普通锅的话,大约要煮2-3个小时才行。
煮粽子的时候,水面一定要超过粽子,而且一定要浸过粽子两寸左右,这是因为粽子在煮的过程中会膨胀,如果加水不够多,上面的粽子会被顶出水面,不容易煮透,煮出的粽子也不够软糯。没被水浸着的粽子无论如何也煮不熟的。
把粽子煮熟以后,不要急于出锅,把粽子留在锅里,浸泡1小时以上再出锅。这样味道更佳,口感会更好。吃时打开粽叶,粽香喷鼻,入口油而不腻,糯而不粘,咸甜适中,香嫩鲜美是为上品。
粽子多为糯米做成,糯米在加热状态下,支链淀粉会糊化,有利于被消化酶分解,更易消化;而一旦其冷却,则会老化回生,分子间凝固加强,不容易被消化。所以,粽子应趁热吃,加了油脂、肉、蛋黄的粽子更不宜冷吃,对于消化能力差的人来说尤其要注意。有些质量差的糯米在冷后会有变硬现象,五谷杂粮粽子冷后的回生现象更明显。
吃不完的粽子要放冰箱,冷藏最好不超过三天,要吃时再加热,千万别多次复热,冷冻时间不要超过两个星期。粽子剥开后如有黏丝,表示粽子可能放很久了,最好不要吃。
4、吃粽子宜早不宜晚。
你是把粽子当饭吃还是当点心?因为粽子是糯米做的,也属于粮食,其中富含淀粉和糖,所以要用来替代主食。
粽子属于主食,三餐都可以吃,早餐甚至更合适。因为早餐通常食欲不振,饮食数量较少,清香温热的粽子吃起来又方便,又让人心情大好,一上午感觉都很幸福。
随着人们错误的作息习惯的养成,现在很多人在白天都是行色匆匆的,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品尝美食。所以说在端午节的时候,很多人都会选择晚上来品尝粽子的美味。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晚上九点之后是脂肪的囤积期,如果晚上所吃的食物在九点之前不能够完全消化的话,那么可是很容易引起肥胖的。所以说对于粽子这类难以消化的食物来说,一定不要选择晚上来吃。最好的吃粽子的时间应该是早上,中午也可以适量的吃一些,晚上尽量不要吃粽子。
5、搭配蔬菜水果茶饮解腻。
端午节前后可别餐餐以粽果腹,而忘记其他种类食物的摄取,因为粽子一般只能提供六大类食物中的主食、肉类与油脂。建议搭配时令蔬菜,餐后来一份水果,不仅营养均衡,还可过个轻轻松松、肠胃无负担的端午节。
粽子不宜作为一餐当中的唯一食品。如果把粽子当成早餐吃,那么可以配合牛奶、豆浆和清爽的蔬菜。因为它餐后血糖反应太高,如果早餐只吃粽子,血糖控制能力差的人就容易发生午餐前低血糖的现象,感觉特别饥饿,甚至饿得心慌腿软手抖。要延缓粽子的餐后血糖上升速度,可以先吃一些蔬菜和豆制品,喝牛奶豆浆,然后再吃粽子,就不容易发生下一餐前低血糖的情况了。
有些粽子,比如肉粽,比较油腻,吃多了就会感到食欲不振。所以,吃粽子时,还要多搭配富有纤维质的蔬菜、水果来帮助消化,最好喝一碗清鲜味美的汤,如冬瓜汤、竹笋汤、丝瓜汤等,之后再搭配一些口感清爽的菜品,如松菇芦笋、凉拌苦瓜、香菇炒油菜等,以减轻肠胃压力,避免消化不良,有利于身体健康。
吃了糯米粽子之后,往往感觉嘴里有点发粘。吃了有油有盐的粽子,最好就不要再喝含脂肪和盐的汤水了,也不要再喝甜饮料。这时候不妨配合清香的茶水来爽口,淡淡的柠檬水也是不错的选择。
节日的意义,就在于提醒我们从枯燥平淡的生活中摆脱一天,享受人生的乐趣和温馨的氛围。和家人、亲友一起制作美食、享用美食,是生活中的极大幸福。与其每年都谈论粽子是否发胖、粽子不适合什么人的话题,不如想想怎样从粽子中吃出美味和健康。只要吃对粽子的品种,配好其他的食物,让美食和健康得以和谐,每个人都可以轻松享受端午时节独有的粽子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