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鞭炮、原地留守的牛年,
春节已经接近尾声。
牛年,怎么能不说说牛排?
虽然在郑州兴起的时间不过二三十年,
但那些为我们打开餐饮新世界的牛排馆子,
应该留下自己的名和姓。
Part.01
今年的立春,是在年前。
2月3号立春那天,带好食记的小伙伴们来城东路的豪享来聚餐。
作为一个胃口日渐退化的中年人,很久不来专门的牛排馆了。但这家郑州最早的专业牛排馆子,还是唤起了我的很多回忆。
应该是24年前,郑州市铭功路人民公园的西门对面,出现了一家名为豪享来的牛排馆。
*年雪天里的豪享来铭功店*
在此之前,吃牛排大都是在星级酒店。以牛排为招牌的街边专门店,这应该是头一家。
白底儿红字的门头,带着*色和绿色的条纹,看起来跟现在风靡全球的便利店招牌略相似。
说实话,这门头,按现在的审美看,有点花哨了。但在当年,物质还不丰裕、男女老少蹬着自行车在熙熙攘攘大马路上穿梭的年代,这家来自沿海城市厦门的餐厅,很快在郑州掀起了牛排热潮。
我们经常去的那家豪享来,在经八路与*河路的西北角。那时候姐姐家在经七路。在*区上班的她工资挺高的,一到周末节假日,就带我去吃豪享来。
豪享来经八路的店面不大,二层楼。墨绿色的桌布,白色的餐巾,看起来很高级。找到地方坐定,点了牛排,服务员问要几分熟。对牛排一窍不通的我,也有样学样、镇定自若地报了七分。
滚烫鲜嫩的牛排滋滋啦啦端上来了,揭开盖子,黑色的铁板上褐色的牛排、雪白的意面、红色的小番茄和绿色的芦笋参差有序,赏心悦目得像画儿一样。
浇上黑胡椒汁,用雪白的餐巾挡住四溅的油星,笨拙地拿起刀叉,切割享用。那种满满的仪式感,让吃到嘴里的那块儿牛排,至今想起来都格外美味。
厦门是当年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又与台湾隔海相望,所以来自厦门的豪享来,更多了台餐的洋派和时尚。
除了招牌的牛排,豪享来店里还有意面、披萨、泡沫红茶和各式的蒸笼小点。
蒸笼小点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豉香凤爪。蒸到软烂脱骨的凤爪,微微发点甜,还有豆豉的酱香,吃到最后下面是粉色的花生,吸饱了肉汁儿的花生,又香又面,好吃极了。
每次当服务生推着满载小菜蒸点的车走到跟前的时候,我们往往肚饱眼睛饥,不知不觉就点多了。从餐厅运营的角度讲,现在想来,二十多年前,人家豪享来就开始搞明档超市进餐厅了。
对我来说,人生中第一次牛排,第一杯泡沫红茶,都是在豪享来体验的。它也培养和影响了我对牛排和红茶的口味习惯。虽然到后来,我吃到了更多更高级的牛肉。
Part.02
在上世纪90年代到年代的郑州,吃牛排的时尚打卡地,还有迪欧、哥德、欧派金帝之类的咖啡馆。
那时候我在河南商报上班,做文化和财经新闻。当时采访一些大佬,大都会约在咖啡馆。
我记得采访当时的裤业大王,领秀服饰的陈永斌,约在了大石桥附近的迪欧咖啡。那时候正是领秀也是郑州裤业风头最猛的时候。郑州作为中部最大的服装集散地,在北京召开了发布会,还提出来一个口号:中国女裤看郑州。
那天,我们三个人定了一个包间。桌子上有一支新鲜的红色康乃馨。采访完吃的就是意面和牛排。吃饭的时候,我还拍了照片,发在微博上。小虚荣心挺可笑的。
但后来想想,这跟每个年龄段的“凡尔赛”有何不同?童年时小伙伴面前炫耀的花裙子、第一次坐飞机、成功后的豪车、大别墅、朋友圈的网红打卡……每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的时髦事儿。我们长大了,变得更好了,扭过头去看,那些觉得有些LOW的东西,就都成了历史。
年的时候,刚过完春节,跟解家河南菜的解总谈新一年的合作。当时很多店都还没有开门,就约在了城东路的金帝咖啡。不知道是不是过节的原因,记忆里明快时尚的餐厅,黑洞洞冷冰冰。曾经觉得无比洋气的欧式沙发、大吊灯,都显得那么不合时宜。
我跟解总感叹,当年这些咖啡厅,可是这个城市最时髦的地方啊。时代的大潮漫卷,你不与时俱进,不迎合新消费,就会被消费者抛弃,成为回忆里的一声叹息。
Part.03
年,当时郑州最繁华的北二七路金博大,开了家必胜客。
在这之前的年,北京东直门的第一家中国分店让首都人大开眼界。拿惯了筷子的中国人,穿戴整齐地走进必胜客,拿起刀叉,学着西餐的礼仪,享用着跟以往认知里完全不一样的新奇美味。
郑州的必胜客,跟北京的一样,也是醒目的红屋顶,融合了PIZZA字母和披萨外观的标识,风格写意又奔放有趣。
里头披萨、意面、焗饭、牛扒、小吃、甜点、饮品、沙拉一应俱全。据说,那时候开这样一家店最少在万元。
年代初期,郑州好点的单位一个月人均工资不过元左右。当时的必胜客人均在元左右。能拿出月收入的十分之一去吃一顿披萨牛排,那真是一件奢侈的事。
我的好友小倪,跟我说起她跟必胜客的往事。
那一年她跟老公俩人去吃必胜客,等了很久才有了位儿。也没敢放开点,一顿饭下来吃了元。俩人都觉得没吃饱。
走出必胜客的时候,小倪指着对面的光彩市场问老公:“咱要不要去对面吃点小吃?”
年的2月,疫情还没有结束,复工也刚开始。好食记以前的小伙伴楠楠邀请我和俩孩子吃饭。我们约在了熙地港楼下的必胜客。
那天楠楠给我点了必胜客招牌的烤牛排。三大块儿的牛排肉在盘上滋滋作响,多度的高温把牛排外皮煎得焦*,也迅速锁住了原汁原味的香气和汁水。那香气和声音简直太诱人。
牛排切成小块儿,紧实鲜嫩的肉肉香气丰盈。一口肉,一口意面,再吃两块西蓝花和玉米,健康合理,心满意足。
那一餐,我们四个人吃了三百多块钱,人均80多元的消费,性价比相当不错了。
这一年的国庆节,必胜客以G20杭州峰会欢迎晚宴的名菜东坡牛扒为灵感,在餐厅里推出来了同款牛排。
用最好的牛腩慢火炖至软烂,酱汁以牛肉原汁入味儿、加白糖提鲜、加茉莉花茶丰富香气,顶层是酥脆的扁桃仁。
刀叉一碰就酥烂的牛肉,肉香、坚果香、花香层层叠叠,一波又一波在嘴里弥漫。最后吃一口加了*油和牛奶的土豆泥,那种绵密柔滑的幸福感,无以言表。
30多年过去了,这家中国最早的西餐厅,在河南拓店家后仍在不断变化。年它启用“必胜客欢乐餐厅”的新招牌,年品牌Slogan升级为“lovetoshare”。它还在今年2月春节期间推出了牛排外送服务。跟餐厅一模一样的速冻西冷牛排,里头牛排、意面、料包,一应俱全。只要下单,就可以随时随地享用。
那天跟朋友讨论为何国外有那么多百年品牌,即使在全世界铺了那么多家店,经历那么复杂多样的市场环境,依然百年甚至几百年长盛不衰?
也许就是因为他们的融合力与创造力。在不同的环境里,他们总能迅速融入,并做出改变。
而一个做大了的企业,却还没有尾大不掉的大企业病,这才是最让人敬佩的。
Part.04
年的秋天,我从传统媒体出来创业,做了美食类的自媒体《好食记》。
一年的摸爬滚打,到了第二年秋天,好食记在大卫城的可蘭牛排搞了个小型的答谢会。
可蘭牛排是朋友老吴的店。我们经过商报的老友牵线搭桥,后来跟他们两口子都成了很好的朋友。
老吴做过老师,人称餐饮圈的吴校长。跨界而来的他做了芙蓉巷成都名小吃、可蘭牛排、骆总督担担面、靓小妹现炒鱼火锅等好几个品牌,属于挺能折腾的一个人。
他的芙蓉巷在大卫城十楼,一上电梯口那块儿,生意好的不得了。挣了钱的他就在大卫城的12楼开了家可蘭牛排。蓝色的门头,墨绿色的桌椅,整面墙的透明落地窗,那份洋气的简欧宜家风,放到现在都够时尚。
店里是自助餐形式。牛排每人可以点一份,炒饭、意面、甜点、炸物、小食、酒水饮品无限量免费。人均消费多,这在当时也是开了先河。
可蘭的生意很快火了起来。那段时间,我们万事如意群的七个女人,经常会去可蘭聚餐。人头攒动的餐厅里,欢声笑语人声鼎沸,门口的艺人敲着手鼓唱着丽江小倩的民谣,那份热闹,仿佛还在眼前。
年答谢会,到场了60多个餐饮圈的朋友。华姐、解哥、韩总、邓总、宋总……餐饮圈的大佬们几乎悉数来为一岁的好食记祝福。
那天我们拍了很多的照片,前两天瓦哥把那年的合影发到群里,引起了一波回忆杀。时间都去哪儿了?那些在脸上和心上撵过的印记,就是最好的证明啊。
年的答谢会,是老吴买的单。后来好几年过去,有朋友开玩笑问我为什么要对老吴那么好,对他的所有品牌都那么好。我给他说了这个故事。刨除朋友的情分不说,那些在人生低谷中拉过我们一把的人,我们要在心里铭记。并且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过了几年,可蘭牛排关闭。后来几个朋友也分析原因。一是十楼的众多低客单价餐厅截流,二是紧挨着的品质牛排餐厅王品分流。处在中间、刚需人群嫌贵、品质人群又觉得不足够高端的可蘭,真的是两头不靠。
在最初的那批消费者失去新鲜感之后,产品没有及时更新,消费体验没有及时变换,萎缩闭店也在情理之中。
但谁不曾从高处跌路,又从低谷走出。豁然开朗,才可以进退自如。
对这座城市的年轻人而言,在豪享来、迪欧之后,可蘭牛排给他们展现的牛排西餐新世界,那种物质极度繁荣的丰盛感,也是一种美好的体验。
对可蘭来说,它来过,被很多人爱过,记住过,就已足够。
Part.05
说到了王品牛排。
年的时候,我跟着餐饮考察团去了台湾和香港。当时带队老师讲到王品集团。王品集团是台湾餐饮多元化的代表,旗下的25个品牌,涵盖了中西餐快餐火锅等多个赛道,几乎都是当地人耳熟能详常去的馆子。
郑州王品牛排大概是年来到郑州的。就在大卫城12楼可蘭牛排的旁边。
跟台湾的王品牛排相比,郑州的店面也是高级的暗黑色。当时有个朋友请客,大家还开玩笑,是不是有钱人请客,要求的安全感隐私感更多一些?
玩笑归玩笑。这样的环境里,灯光恰到好处地照着食物,消费者隐身暗处,嘈杂仿佛也远遁了许多。那种专心吃饭的体验感确实不错。
牛排品质也很高级。小小的一块儿牛排,肥瘦相间的大理石花纹,煎过之后依然清晰可见。嫩滑的牛肉,在唇齿之间竟然吃出爆汁儿的感觉。
Part.06
郑州给我印象深刻的牛排餐厅,还有一家,叫动物园牛排咖啡。
也是朋友的店。老板姓朱,大眼,高个儿,笑起来很温暖。是个很帅的小伙儿。年前后,韩风的咖啡加盟店忽然在郑州开遍大街小巷,他的店,就是在那时候开的。
但跟韩国咖啡馆不同的是,动物园牛排除了好喝的咖啡好吃的牛排,还有很多憨态可掬的动物。
那时候阿饭和小孟还是我的同事。我们打车走了很远去锦艺城的动物园牛排咖啡。整面墙的绿植,随处可见的大树。绿影婆娑中高大的长颈鹿、威猛的老虎、萌萌的大熊猫,吸引了孩子和少女们合影拍照。
里头的牛排和炸鸡薯条,味道不错。尤其是比尔厚熊掌牛排。看起来很扎实的一大块,切起来却很嫩。配上粗粗脆脆的薯条,很过瘾。
后来动物园牛排咖啡又在东区的熙地港开了新店。朋友晓红那几年在北京上班,她回来或出发之前,我们会在那里喝杯咖啡吃个牛排。
这两年郑州的牛排西餐厅,也越来越多了。
比如那年圣诞前后吃过的JW万豪的战斧牛排,是著名的西餐大师蔡NIMO烤的,硕大的威猛的牛排,二十多个人分吃,很是壮观。
比如沛哲推荐的俄式厨房、祖母的西餐厅,比如烹饪大师陈伟推荐的五号公路,比如韩伟大叔推荐的妈妈咪娅意大利餐厅、永和铂爵的维斯蒂娜、比如白石、留白西餐厅等等……可以说,郑州好的牛排餐厅,已经挺多了。
Part.07
从以前的时髦洋派,到现在的司空见惯,郑州的牛排故事,也不过二三十年。
其实放眼整个中国和日韩欧美,吃牛排的历史也并不很长。
在中国,尝百草的神农炎帝,雕像是牛首人身。农耕时代,牛是生产力工具,别说吃牛了,牛老了死了杀牛也得经过允许,否则就是犯法。天子祭祀才能用牛,牛羊猪都有,称为太牢。诸侯祭祀只能用猪羊,称为少劳。
杀牛都是犯法,更遑论吃牛?牛是神啊,那种大口吃牛肉的水浒好汉,也是作者为了表达反叛精神虚构出来的。
清末民初,洋人的坚船利炮在轰开中国大门的同时,也把西餐牛排带到了沿海城市。但那时候的牛排面包,只是洋人和达官贵人享用的专利。这在唐鲁孙的《天下味.北平的西餐厅》里都有记载。
后来新中国成立,西餐在街头巷尾消失。一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西餐牛排的滋味才开始慢慢地为更多普通人享用。
而在西方,因为牛长的慢,在肉牛育肥成功之前,他们的吃的主要的肉也是鸡肉。一直到肉牛育肥成功之后,牛排才成了西餐的主角。
澳洲、南北美洲、日本的育肥牛肉源源不断地供给到全世界。牛排的部位和分级,都有了严格的区分。
Part.08
腊月二十八这一天,我带婆婆和两个孩子来家附近的豪享来餐厅吃饭。
曾经花哨的门头,已经变成了典雅的墨绿与灰白。
轻奢风的餐厅里,有自助的水果、小料和饮品。一盘一盘的西瓜、柚子、香蕉和台湾蜜枣,看起来新鲜的很。金*的面包从加热烤箱里慢慢滚出来,散发着香甜的酵母香。以前的推车小蒸笼,也变成了明档,一排排的虾饺、流沙包、凤爪,在小竹笼里热气蒸腾。
对了,旁边还有冰激凌机呢,孩子们拿起蛋卷按下开关,一个蛋卷草莓味儿冰激凌就好了。这DIY的乐趣,让人点赞。
我给孩子们点了儿童菲力牛排套餐,给婆婆和自己点了微辣的西冷牛排,加上一个披萨和几样小食,一家人吃得心满意足。
左手叉右手刀,我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切牛排。看着孩子们笨拙却认真的样子,我想起20多年前,姐姐带我吃过的第一次牛排。
都是在豪享来,我们打开了美食新世界的一扇窗。
招呼好老人孩子,我开始吃我的那份。整块的原块儿牛排,七分熟,褐色的表面是肥瘦相间的漂亮花纹,内里有微微的粉红色。切成小块,细细品嚼,有高温铁板煎烤的焦香,有谷饲牛肉的嫩滑微甜的肉香,有肥白花纹受热变成的饱满汁水,还有黑胡椒悠长浑厚的暖辣。
一切都是原来的记忆和味道啊。
Part.09
知乎上曾有人说:一个餐厅在一个城市活了20年,那是什么感觉?
那就是熟稔的亲朋好友,是让你安心的滋味。
这就像我们熟悉的豪享来,24年过去,即使全国有了近两百家直营店,但它给你的,还是熟悉妥帖的味道。
你来到这里,不用害怕挨宰,因为24年,它的人均客单也不过从最初的25元,涨到了现在的65元。
它不会讲你根本听不懂的牛排知识,什么M分级、PH值、熟化程度等等。它只会给你端上一块原块儿的好肉,热辣,滚烫,谷饲,不拼接。从一开始到现在,24年都是如此。
我看到邻桌的那个少年,一个人带着耳机,看着手机,怡然自得地吃着面前的牛排。我也看到窗边的那个大叔,吃完了牛排,看着窗外发呆。
年轻的时候吃着豪享来,人到中年的时候还吃着它。以前是妈妈带我们来吃,现在是我们带孩子来吃。从青葱少年到沉静暮年,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豪享来也不是不变。一成不变的事物,早就被时代的洪流冲得无影无踪。
它只是没有变得面目全非。长了24年的豪享来,也多了下午茶,有了外卖,有了自建的牛排电商平台。疫情之年,不断生长的它,也新开了12家直营店。
它就像你熟悉的一个老朋友,你觉得她比以前更好看了,但她的态度和笑容,还像以前一样,让你安心温暖。
而在急慌慌的城市里,那些能让我们不慌的,妥帖的,笃定的东西,才是最珍贵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