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学良
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农村“放秋”是最值得回忆的趣事之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秋天是一年中风景最美的时节,也是农作物成熟收获的季节,更是农民们最开心喜悦的时节,果树上,梨子、橘子、枣子、板栗、柿子等果子压弯了腰,田地里,玉米、花生、辣椒、西瓜、地瓜等依次成熟采收,秋收是农事中最重要的活动,关系全年的收成,关系来年生活的质量,与秋收相关的农俗活动就有晒秋、护秋和放秋。
晒秋,部分农产品采收后,为便于长时间保存,需要在太阳下晒干,如玉米、*豆、花生、蜜枣等,谓之为晒秋,特别是火红的辣椒、金*的玉米,色彩鲜明,寓意红红火火的收成、红红火火的生活,如今,在某些地方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如江西婺源篁岭的晒秋习俗,成了乡村旅游的名片和最美农村之符号。
护秋,就是秋天庄稼成熟待采收时采取的防护措施,在果林中或庄稼地里,搭建一个窝棚,自己或雇人值守,防备庄稼被人为破坏或者被故意偷盗。网上有人说,上世纪农村集体化年代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一说法引起网友很大争议,有人说是事实,有人说是谎言,其实二种反应都有道理,就看你怎么理解了。那个年代虽然贫穷,但人们普遍淳朴,思想也较为纯洁,物质生活穷,但精神和道德境界却不“穷”,这首先应归功于那时的教育,当时在*治思想领域教育这一块,是一刻也不放松,农村也大力实行社会主义集体教育,教育引导社员们大公无私,而且这种教育从娃娃抓起,记得小编上小学二三年级时,有一篇课文叫《英雄刘文学》,讲的是少先队员刘文学,为制止地主分子偷生产队海椒、保护集体财产而牺牲的故事。
当然了,集体化时代并不是人人都是活雷峰,也有个别人私心较重,总想揩集体的油,所以在主要农作物成熟时,生产队会组织护秋,选一些正义感强、有威望高的社员担任护秋员,任务是发现、防备、制止偷盗行为,若是小孩嘴馋偷吃几个果子,一般是教育驱赶,如是成人顺手牵羊,则是严厉的处罚。小编七八岁左右吧,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人们都在家休息,院子中传来一阵喇叭声,爱看热闹的我们围了过去,原来是一个五十来岁的妇女,胸前挂一块大纸牌,上书“偷盗分子”,手里拿着一只喇叭,边走边喊:“大家莫学我,我是个老贼婆,偷了生产队的瓜,丢了社会主义的丑”,原来,这位妇女偷摘生产队的西瓜被发现,大队干部勒令她游街示众,以儆效尤。
放秋呢,是相对于护秋而言的,意思是农作物的种植者或者所有者,在采摘收获完毕后,不再对农作物采取保护措施,外人可以自由采摘、收获归已,以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在所有者收获完后,其它人可以在其田园地里“自由采摘捡漏”。
在上个世纪的农村生产队时代,“放秋”,对农村的孩童来说,具有莫大的吸引力。一来呢,那时候物资贫乏、人们生活穷啊,“放秋”时能从田间果园捡拾到农产品是对个人和家庭的有益补充;二来呢,“放秋”时,小伙伴们齐聚在一起,在等待的过程中相互嬉戏,也是一种快乐。所以,对农村的孩子们来说,“放秋”,是仅次于放电影的存在,只要听说哪个生产队和生产大队的果园或田地的作物要“放秋”了,一传十、十传百,全生产队或者邻近生产队的孩子全都赶来了,等待“放秋”时候的到来。
虽说都是“放秋”,但还是有偏好的,记忆中,农村梨子(柑橘)园和花生园放秋是最受孩童们欢迎和喜欢的。梨(橘)园放秋,每人要准备好一根长竹竿,顶端上系一个铁钩,便于钩果子,等到生产队长一声喊“放秋了”,大家蜂拥而入,这就考验大家的眼力了,瞅准哪颗树枝上挂有梨子(橘子),用竹竿一钩就落入自己的手里,就像捡到一个大元宝,兴奋不已。
等到快速“扫荡”完第一遍后,紧接着再开始第二轮的捡漏,这时,你可以慢条斯理,仔细搜索,个别果子长在高处,竹竿够不着,就得爬树,往往到了树上也够不着,得使力摇晃树枝,把果子摇落下来,干这活时,最好是家里兄弟姐妹合力配合,一人上树摇,一人在树下捡,不然,等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摇落几颗果子,被树下别的小孩捡走,那就有得“官司”打,甚至为果子应该归谁而打架相骂。
至于放秋时捡花生则又是另一种趣味。生产队和生产大队都种有西瓜(甜瓜)、花生等经济作物,西瓜园放秋也为我们所喜欢,只是西瓜长在地上,比较暴露,集体采摘完后,剩下无几,捡拾的时间也快,一丘西瓜园十来分种就捡光了,而且往往收获也少,不值一提。花生则不同,花生果长在地下,采摘要花时间,遗露也多,捡拾的收获和趣味也多。
捡花生要准备锄头(铁锨)、竹篮(布袋)等工具,生产队集体要扯花生苗、摘花生果,等待的时间长,为打发无聊的等待时间,我们自发地组织了一种坐锄头轿子的游戏,用三张锄头交叉架成一个三角形的担架,一个小孩坐在上面,另三个小孩抬起锄头游行,坐在上面的威风凛凛,抬架子的喜笑颜开,大家互相轮流,好不开心热闹。
当然,我们不会忘记我们的正事,同样,集体基本采摘完后,生产队队长宣布放秋了,大家争先恐后拥入花生地,捡花生是有技巧的,首先,找有杂草的地方,因为往往花生树与杂草生长在一起时,采摘时容易被生产队的社员忽略,遗留下一二株花生树,这对捡漏的人来说无异于捡到了宝;其次呢,是去摘花生树剩下的花生,前面社员们在摘花生时,没有完全摘干净,我们捡那剩下的壮实的花生;再次,就只有使蛮力了,用锄头挖花生穴,如花生种在蓬松的沙地上,这种方法没有多大收获,但花生种在较硬的*土上,则遗留较多,一锄头一锄头地挖,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困难年代的孩子也早懂事,每年的花生园放秋,我们都会捡到一二斤左右的花生,除了在挖捡的过程中,剥几颗花生尝尝鲜、过过馋瘾外,其余的舍不得吃,回家后交给母亲洗净晒干,然后用袋子盛着,珍藏在木柜里,要等到过年炒花生时才拿出来,作大年三十夜的宵夜和春节的零食,吃着香喷喷、脆酥酥的炒花生,想起这是自己的劳动果实,而且是不用花钱的美食,特有满足感和成就感。
现如今,物质生活不知比以前好了多少倍,人们再也不屑于去放秋捡漏了,不过,如今在农村又出现了一个可怕的现象,那就是农产品成熟时,不少人打着习俗的幌子,公然去采摘,全然不顾于道德法制和主人的拦阻相劝,如前不久网上热传的武汉新洲区老人组团偷南瓜事件,有人戏称,是坏人变老了,作为六0后,我们表示不背这个锅,因为作为那一代经受过社会主义集体教育的一代人,本质是淳朴的,人心肯定不“坏”,而现在常发生的农村老人偷盗瓜果事件,更多的是要从体制、约束和社会管理等方面深思和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