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枣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一场体检查出高糖,生活从此失控
TUhjnbcbe - 2023/8/1 22:12:00

公司来了一位新同事看起来有点不合群,细问之下原来另有隐情……

前段时间公司来了一位新同事,大家为了表示欢迎,便想相约一起聚餐。

意外的是,性格开朗大方的他在收到邀约后却陡然变得冷淡,连连摆手谢绝了我们的好意。

有的人不喜欢热闹也可以理解,但几天过后,我发现他几乎不和任何一个同事相约吃饭,也从不点外卖。

这个同事人很好,但我开始担心他不合群。

所以,我特意在私下问了他缘由。他叹气道,自己也是无可奈何,因为一年前体检查出患有轻度糖尿病,随之也对任何糖、碳水都心生恐惧。因为他年轻轻轻就得了这样的病,说出去实在难为情,因此,这一年来,他几乎不参加任何饭局,只是自己悄悄的吃一些很清淡的食物希望能够将血糖控制住。

我这才知道了实情,也错愕万分,90后的他不到30岁,居然会得糖尿病?

他接着对我说,他这一年瘦了足足二十斤,这都是只吃清淡食物又不知道营养搭配的结果。伴随着糖尿病与身体的营养不良,这一年他的心仿佛也略显蹉跎。

这让我不禁想起自己的老父亲。

父亲前年体检也被查出患有糖尿病,我总习惯性以为糖尿病是一种“老年常见病”,没什么大惊小怪,所以从未静下心来体味父亲内心深处真实的无奈与焦虑。

平日里,母亲也偶尔“抱怨”,说父亲变得越来越易怒,但看着他日渐消瘦的身形,如同李健歌里唱的“就像一张旧报纸”,我们也不忍心责怪。

这一刻我才懂得,糖尿病会从身体与精神上给他双重折磨。一开始他还能靠之前的营养积累抗争,但以后呢?如今他的身体已经渐渐被糖尿病给透支,单薄的他其实已经被逼到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想到这一点,我无比懊悔。

而那位90后同事的无助,更加让我意识到高血糖、糖尿病其实不是专挑某一个人群下手,可能将壮年、中年、老年,全部拖入泥潭。

于是等到周末,我就去做了专项体检,结果却被查出了糖尿病的前期症状。

医生告知我,我存在家族遗传的可能性,要引起足够重视,但也不需要过分担心。目前中国每10个人中就有1个人患有糖尿病,有6人处于糖尿病前期而不自知。此时,要注意减少对高糖、高油、高碳水等食品的摄入。

回去后,我上网查询了相关资料,发现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患者人数达1.14亿,成为全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国。

而在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年会上,中国研究者对糖尿病患病率和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统计和上升预估给世界敲响警钟——未来25年内,糖尿病患者预计增加51%!

目前中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2.8%,糖尿病前期患者比率达到了35.2%,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朱大龙教授给出了更加令人担忧的警告,他指出:“中国糖尿病患病率持续呈现上升趋势,目前还看不到拐点的出现。”

于是,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我开始研究食物的营养搭配,自学了健康管理师,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照顾好家人的饮食与健康,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发现市面上有很多关于降糖的谣言,家庭群也时不时会出现这些谣言。

但这些不科学的做法,都有可能误导糖尿病患者,使其病情加重,就像我父亲和我的那位新同事一样,因为不知道正确的护理方式而日渐消瘦,于是,我决定站出来辟谣!

糖尿病的谣言

谣言①

糖尿病患者要多吃粗粮

经常听到患者说现在每顿都吃粗粮,几乎不吃细粮了。但其实不是患者爱吃粗粮,而是觉得一吃细粮血糖就会高,所以不敢吃,很多患者吃粗粮吃得愁眉苦脸。

事实上,吃了东西之后血糖快速升高,那不能说明不该吃,而只能说明吃得方法有问题。这里就有一个概念,血糖生成指数。

什么是血糖生成指数呢?

即含有同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升高血糖的能力。它是衡量餐后血糖反应的一项有效指标。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的糖分持续释放,血糖波动小,不会过早产生饥饿感,有减肥、降脂、防便秘等作用。

相对而言,粗粮的血糖生成指数比细粮低,但只吃粗粮不太容易接受,可以考虑粗细搭配,一顿粗粮一顿细粮交替着吃。另外,还要考虑患者的体质。对于体质较差的人,少吃粗粮;而对于超重或肥胖的人,可以稍微增加粗粮的比例。

此外,多吃蔬菜也是增加膳食纤维的方法,可以多吃点蔬菜补充膳食纤维。

谣言②

血糖越接近正常越好

不少人认为血糖越接近正常越好,其实这并不适合所有的患者。对于中年、病程短、无严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该严格控制血糖。然而,对于反复出现低血糖、年龄大、病程长或有严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所以,针对不同的患者情况要制定不同的血糖控制目标。

糖化血红蛋白的标准有7%、8%和9%之分,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平时血糖的控制水平。病程较短的年轻患者对应的标准是7%,甚至可以是6.5%,而预期寿命小于10年的患者应按8%,而预期寿命小于9年的应按9%。

此外,在降糖的过程中,还要考虑血压、血脂等因素,降糖要以不出现低血糖为前提,绝不能以发生低血糖为代价追求血糖达标。

谣言③

糖尿病患者不应吃水果

在血糖控制不稳定的情况下,确实需要少吃或者不吃水果。

但是在血糖稳定、控制比较好的情况下是可以吃水果的。

具体怎样算血糖控制较理想呢?

空腹血糖<7mmol/L,餐后血糖<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5%。

就算在可以吃水果的情况下,也要注意食用的时间。吃水果最好在两次正餐之间,如上午10点或下午3点,作为加餐食用。切忌餐前或餐后立即吃水果。

吃了水果后,也要将水果的热量计算到一天的热量当中,在下一顿饮食中减少相应的热量摄入。每天一个拳头大小的水果是相对合适的。

另外要注意选择水果的种类,水果可以分成三大类。

第一类

每g含糖量<10g的水果,患者可以适量食用。如鸭梨、青瓜、猕猴桃、柠檬、李子、草莓、枇杷西瓜等。

第二类

每g含糖量11~20g的水果,谨慎食用。种类有香蕉、山楂、桃、杏、鲜枣、海棠、荔枝、芒果、甜瓜、橘子等。

第三类

每g含糖量>20g的水果,不宜食用。这类水果有干枣、红枣、蜜枣、柿饼、杏干、葡萄干、桂圆、果脯等。

糖尿病患者应该适量摄入水果,因为水果对人体有很多好处,水果能够促进消化,平衡人体的酸碱度。另外,水果里的果胶、果糖、维生素、钾元素等都对人体肠道健康和整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水果还有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等。

谣言④

只吃白肉不吃红肉

很多治疗指南是推荐多吃白肉少吃红肉,但并没有绝对到只吃白肉不吃红肉。红肉里的胆固醇含量较高,然而,胆固醇并非一无是处。人身体里的细胞也需要胆固醇来维系更新。人体的一些激素的合成也以胆固醇为原料,比如性激素。

营养补充的精髓在于平衡和全面,而非绝对地“吃”和“不吃”。

糖尿病患者到底能吃什么,不能不吃什么。其实食物方面没有绝对不能吃的,主要是吃多少,怎么吃的问题。

●推荐烹饪方式●

从营养角度来说,各种食物都可以适当根据喜好加以选择并食用,只是要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场体检查出高糖,生活从此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