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是一道传统美食。
齐白石画粽子,有粽子,有水果,有茶,还有菖蒲,菖蒲驱*,不用再画钟馗,钟馗是北方人的守护神。粽子吃多了腻,搭配水果或茶,可避免吃粽子可能引起的不适。粽子配茶,口感甘咸。如果吃的是鲜肉、火腿和香肠等材料的粽子,还要配以菊花普洱绿茶等来去油。齐白石是湖南湘潭人,南方人饮食甚是讲究。
吃粽子流传深远,屈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这位先生本在楚国做官,一心想做些为国为民的事儿,但却遭到排挤,久久不得有成绩。一天行走在汨罗江畔,竟跳进了汨罗江。人们怀念先生,就包粽子纪念他。那时的粽子和如今的不一样。《风土记》中有记载,“俗,先以二节一日,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这种粽子很难吃,又苦又涩,不是给人吃的,是喂鱼鳖虾蟹的。直到后来粽子才演变成咸甜皆宜的小吃,成为大江南北无人不晓的美食。
我小时很喜欢吃粽子,中原老家的粽子软软糯糯,入口后唇齿微微黏滞,但不是那种连牙齿都要粘上的感觉,再加上是我爱的甜口,真是倍儿棒!端午前后粽子尽情飞扬跋扈,去超市可以买到许多馅儿的粽子:蜜枣的、豆沙的、八宝的。很简单,就是糯米,加上甜口。后来随着南北饮食文化的不断交流,也出现了肉馅儿,咸口。用粽叶包成一个三角体,再用网装起来,一袋子能有六七个,放在超市冰柜里。粽叶*绿色,上面结薄薄的一层冰霜,一堆堆在那儿,远看了像是油画,甚是有趣。这种是超市卖得比较便宜的粽子。超市也会摆出一些“高端粽子”。我吃过一种“V粽”。这种粽子真的如“V”一样,尖端很长,像某个景点的古塔,造型甚是有意思,口感也要相比其他粽子好吃,更软糯,甜度把握得更宜人些。我觉得它唯一的“缺点”,就是相比其他粽子贵。
端午节吃粽子是一个传统,梁实秋先生还戏称端午节为“粽子节”。我家每至端午,除了要挂“钟馗捉*图”,还要在上班回家的路上顺手买几把艾草,回来绑在门外。家里粽子大多是亲自动手包。父母去市场上精挑细选一些箬竹叶和糯米,买回来后什么馅儿也不加,就直接包。糯米在盆中泡好,放在餐桌上。粽叶洗净放旁边。拿起两叶片,垂直放手上,另一只手拿勺子舀起一勺糯米,悬在盆上等水稍微沥一下,便放进叠好的粽叶里。两片粽叶再快速的一包,好似变魔术一样就包好了。接着再用绳子一系,一个粽子便成了。我手里拿一把没有插完的艾草,在旁边看着他们包粽子,觉得这样甚是好看。
我最喜欢吃这样的原味儿粽子,端上桌后再往铺满白糖的小碟里一放,让它滚两滚,粽子上就沾满了亮晶晶的白糖。用筷子夹一块,放入口中,箬竹的清香混着糯米的浓香一下子涌入口中,伴随着微甜的味道,在你的味蕾上大做文章。
我小时候生活在郑州,在街头,也有推着小车子卖粽子的。不过这种粽子并不是三角粽,而是用竹筒煮的,成圆柱形。中空的竹筒里塞着糯米,十几个筒在锅里泡着热水,就这样推着小车子上街。一般会与玉米一齐卖,小车上架个电喇叭,重复播着“江米粽子诶,热玉米”,用方言不停地念,听着甚是亲切。这种竹筒粽子也是我最常吃的,毕竟是现成的,吃着方便,也不贵。竹筒粽子有白米和黑米之分,黑米的往往要比白米的贵上一块左右。我一般是吃白米,原因无他,只因在家父母不让吃黑米的,说黑米是墨水染的。现在想想,真是无稽之谈。
这种卖粽子的小贩一般是奶奶辈儿的。如果你要,她便拿起粽子,取一根竹签对着竹筒上的孔一插,再用一个工具“啪”一下把竹筒竖着拆成两半(竹筒本身就是两半的),拿一个塑料袋往竹签上一缠,提出来竹签,粽子也随着竹签出来了。再捏一小嘬白糖撒上,一整套动作很连贯,极其潇洒。
近来减肥,粽子这种甜的东西一律不吃,就连黑猪粽子由于有肥肉,也不吃了,有点可惜!
本文来源:北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