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枣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日端午,千年祈福文旅中国 [复制链接]

1#

这一天,有我们的美好记忆;这一天,有深沉的情感;这一天,延续千年的传统,流传千年的故事,驱鬼避邪,祈求安康的期望。

这一天是端午。我们为什么要过端午?答案就在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插艾草这些风俗里。也在历代文人墨客写下的文字里。

其实,端午节的风俗很多,以文字的形式描写、抒发、纪念必不可少。

今年这个特别的端午,更加激起人们对家国平安的祝愿,就让我们走近诗歌、散文,相互陪伴过一个端午节吧。

01

端午帖(外一首)

肖东

大野艾香,深入城市腹地

勾起浓浓的思乡之情

以彩线轻缠,小符斜挂

携儿带女

在昌蒲的晶莹里频频举杯

一组《九歌》

充满浪漫的气息

一部《离骚》

打开幻想的翅膀

锣鼓喧天

粽子包裹着历史的余温

龙舟竞渡着端午的传奇

来自民间的五月

生性真挚

乐于怀念和传承

楚乡遗俗

不仅仅留在汩罗江边

多少内心的沉醉独白

之于诗歌,之于节操

亦愿给出整个灵魂

净化尘世的风气

安放乡愁

在满是诱惑的城市

在我不停躁动的心中

安放着乡愁

我看见故园小小的庭院

生长一棵葳蕤的香樟树

夕阳和炊烟

如同爱上

满是青苔的屋顶

在枝叶摇动的一片返照中

我的目光

比一滴露珠还晶莹

遥远的思念

那些情怯的词

唤醒沉默

把漫长的岁月

融入流淌的血管

作者简介

肖东

湖北黄陂人。发表作品余篇,散见于《南方都市报》《深圳特区报》《海南日报》《辽宁日报》《西藏日报》《民间文学》《文苑》《散文诗》《诗潮》《佛山文艺》等报刊。部分作品在全国文学赛事中获奖,数篇作品被收入文学选本。出版诗集《天籁》。曾任记者、编辑,现为高中教师。

02

浓郁的粽香

02:46

仲夏的阳光,将大地撩拨得激情高涨,河边的芦苇像拔节的麦子一蹿一寸,叶似韭菜的马莲草直指苍穹,如端午的阳光一样挺拔。“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一首流传了千年的儿歌,和着季节的节拍,把端午的粽香送到了人们的眼前,让人垂涎欲滴。

粽子又称角黍、筒粽,是用柊叶、箬叶、菰芦叶或芦苇叶包裹稻米(或黍)而成的一种尖角食物,谓之糉。《说文解字》解释为“芦叶裹米也”。史书上最早的粽子为“包烹”,是用树叶包裹、以火煨烤的食物,这便是粽子的雏形。从春秋茭白叶包黍米的“角黍”,到汉末草木灰水泡米的四角“碱水粽”,再到魏晋时周处《风土记》的“仲夏端五,烹鹜角黍”,粽子渐渐深入民心。南朝梁人宋懔《荆楚岁时记》载:“夏至节日食粽……以新竹为筒,楝叶插五彩系臂,谓为长命缕。”从吃食到穿戴,端午的内容日益丰富。无论是南来的人,还是北往的客,都会在端午吃粽子,这不仅是一个传统习俗,更是一个民族难以割舍的情愫。

端午吃粽子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追求真理不屈的精神品格和以身殉国的壮举,使后世的百姓一直缅怀他、敬仰他。《齐谐》记曰:“今世人五月五日作粽,汨罗之遗风也。”一条江因为成为爱国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而被世人永远铭记。一个节日因为保留了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蕴深沉。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吃粽铭志,心怀家国。

“角黍包金,香蒲切玉。”粽子虽小,但历朝各代都有新意。从晋代的“益智粽”、南北朝的“杂粽”,到形如锥、菱的“大唐粽子”、宋朝的“蜜饯粽”,再到元、明时期的箬叶粽子,以及后来的芦苇叶粽子等,粽子的主角一直不变,佐料却花样百出。从红枣、豆沙到猪肉、松子仁、胡桃,再到火腿、八宝、冬菇、蛋黄等,内容不断丰富。有趣的是,南北饮食的差异,让粽子也分成了南北两派。北方以蜜枣、豆沙蘸白糖、蜂蜜甜口为主,南方以大肉、火腿荤腥为主。不仅在口味上有区别,就连粽子的形状、使用的材质也有很大区别,有竹叶包、马莲草绑的四角形,有槲叶包、线绳子绑的椭圆形,还有些地方用槲叶或荷叶包裹等等。各有各的嗜好,各有各的特点和讲究,而我最喜欢的还是故乡用芦苇叶包、马莲草绑的四面体粽子。

记得小时候,每年端午临近时,父亲都要张罗着包一锅粽子,以飨家人朋友。煮熟的粽子如拳头般大小,轻拉活扣,宽衣解带,粽子通体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米粒晶莹剔透,隐匿其中的暗红色枣儿脱颖而出,在翡翠绿叶的衬托下,粽子光彩照人。轻轻咬一口,细腻、糯滑、柔软、清香。若放些白糖、蜂蜜,口感更为香甜。不同的人会将粽子吃成不同的味道。“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赢躯亦点丹。”陆游将粽子吃成了济世良药,那是怎样的一种舒心和养胃。“裹就连筒米宿舂,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卸去层层包装的粽子,在清代诗人吴曼云的笔下,粽子如少女般肤白肌嫩,让人在垂涎欲滴中感叹厨娘的手巧。而袁枚在吃了扬州洪府的粽子后说:“滑腻温柔,肉与米化。”这种仅煨热就需一天一夜的豪华粽子,相信没有几个人能消受得起。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端午的歌谣脆生清亮,端午的粽子清香诱人。在走南闯北的岁月中,我吃过箬竹叶包的肉粽、槲叶子包的“麻鞋底”粽子,还有艾香粽、薄荷香粽、菖蒲叶粽子等等,但心中最合意的还是父亲生前包的芦苇叶粽子。只可惜今生再也吃不到了,只能把这隐藏在心底的味道,在节日里咀嚼成深深的思念。

作者简介

秦延安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27届中青年高级作家班学员,有近千篇作品刊发于《山花》《山西文学》《散文百家》《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多家报刊。

03

湘西的端午

湘西的端午与别处不同,除了传统的赛龙舟、吃粽子以外,还有一项趣味盎然的民俗活动——抢鸭子,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少不了鸭子这道端午主菜。

快到端午节的时候,大街上到处都是卖粽子的。有从乡下一大早进城的妇人,她们坐半小时或一个小时的车,赶在八点城里人上班前的这个黄金段,在街上兜售。她们往往背着背篓,端着个小簸箕,簸箕里面的粽子还温热着。她们有些拘谨地站在街边,从不叫卖,但行过路过的人都知道她们是卖粽子的。同时她们像松鼠一样机警,看到有城管走来,便把搭在小簸箕上的竹棉布一罩,盖住粽子快速走开了。到了小巷子里,她们就变得大方起来,背着背篓穿梭在小街小巷,边走边大声吆喝着:“粽——粑,粽——粑——”。

湘西人把粽子叫作粽粑,常见的粽粑有碱水粽、绿豆粽、红枣粽、赤豆粽等。碱水粽色泽橙黄,香糯可口,红枣、赤豆、绿豆粽,则清香糯软,带着一股大自然的清香。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因为疫情,政府给地摊经济松绑,允许商贩摆地摊,她们终于不用再躲躲闪闪,可以光明正大地在大街上卖粽子了。

端午节这天,边城茶峒会举行一年一度隆重盛大的龙舟赛。清水江两岸人头攒动,比过年还热闹。一大早,从湘、渝、黔赶来看赛龙舟的人们,自驾车或搭乘客车,从城里、从十里八寨赶往茶峒,把清水江两岸挤得人山人海、水泄不通。锣鼓声、呐喊声、说笑声,把沉寂的清水江一下子搅得沸腾起来。

男女龙舟决赛必定选在端午这天。河面上的龙舟像箭一般冲来,岸上的观众比船上的赛手们还着急。龙舟在河里快速前行,队员在船上奋力挥桨,啦啦队在岸上大声助威,挥舞的手臂,晃动的手掌,让人眼花缭乱,加油声呐喊声一浪盖过一浪,有的喊破了嗓门儿喊哑了喉咙,有的喊得脸红脖子粗,额上青筋突出,那气势排山倒海,使人身处其中激动兴奋。

在紧张激烈的赛龙舟之后,便是抢鸭子活动。气氛一下子变得轻松活泼起来,人群中叽叽喳喳:这个队的鼓手真给力,那个队起步慢了一个节拍……尽管人们的议论声、说笑声此起彼伏,但河面上不见任何动静,等得不耐烦的小伙子等不到鸭子抛进水里,一跃而下,自己先成了水鸭子。

在一片嘈嘈杂杂的喧闹声里,两条乌篷船忽然悄无声息地划到了河心。只见两人从船舱里抬出一只箩筐,左手从箩筐里取出两只鸭,右手又从箩筐里取出两只鸭,然后一齐抛向河心。

“噢!抢鸭子啦,抢鸭子啦!”人群中欢呼起来。

有的小伙子眼尖,“嗖”地一声跃入水中,奋力挥动双臂向鸭子游去,打得水花四溅。鸭子们见势不妙,慌得四处逃窜,迅疾拨动红掌,划开一道道清波。

鸭子在前面游,人们在后面追。眼看就要追上,鸭子却狡猾得很,身子一扭、屁股一摆,倏地游向另一个方向。追鸭人只得调整方向,大大的水花打在鸭子的屁股后面。

小伙子们水性好、体力足,猛游一阵赶上了鸭子,就在要伸手去抓时,没想到,被追急的鸭子,竟像小鸟一样扑腾起翅膀,贴着河面飞了起来。但遗憾的是,它们毕竟不是鸟儿,只飞了一米多远,又“扑通”一声跌入水中。此时小伙子们一探手,就抓住了鸭子的脖子,它们再也无法逃脱了。

不到一小时,河里的鸭子就被抢光了。有抢到一只的,有抢到三只的,也有一只都没抢到的,不管抢没抢到,河中的人们、岸上的人们,脸上都挂着开心的笑。

去年我在茶峒看赛龙舟、抢鸭子的欢乐场景,仍历历在目。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或许不能像往年一样再举办赛龙舟、抢鸭子的传统活动了,但端午节这天,必少不了鸭子这道湘西美味,大街小巷依旧香飘十里,啤酒鸭、魔芋煨鸭、黄豆炖鸭,诱人的香味从这家飘进,又从那家飘出……

作者简介

叶梅玉

湖南临湘人,现居湘西。湖南省作协会员、湖南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刊发于《中外童话故事》《散文百家》《微型小说选刊》《读与写》《羊城晚报》等报刊。作品多次获得省、市(州)、县各级奖励,有作品入选文集。

04

端午情怀

一片绿叶,一个节气,一世情怀

岁月留香。粽香千年的风雨依旧

满山槲叶,遍野苇叶,连同滚圆的糯米

香甜城市,醉美乡村

农历五月,感恩每一寸故土的滋润

一枚青青的艾草遥祝家国平安

汨罗江的光芒是河流的肤色

飞驰着赛龙舟

磅礴的山水壮丽的诗篇

先生一声沉重的叹息

掠过古老而深邃的星空

命运冷艳成亘古的日月

江山草木,一半深爱一半浅喜

端午节,丹水边。一段历史

一个民族,一片炽热的阳光

灿烂,温暖,光照人间

作者简介

高鸿

陕西丹凤县人,中学教师。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商洛诗歌学会会员。作品刊发于《中国文化报》《中国剪报》《陕西日报》《西安晚报》《教师报》《西部散文选刊》《青海湖》《延河》等报刊,有作品入选多种文本。

策划:红孩

文字整理:张昱

责编:李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