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枣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体制内15年的人,告诉你如何送礼 [复制链接]

1#

按理说,信哥不该写这篇文章,似乎有点跑歪了思想。但,对于新录用的公务员、事业人员来说,有一些事还是要了解的。你可以不做,但不能不知道。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是人情社会,既然如此,人情来往是少不了的,更重要的是,人情,已经成为一张大网,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去适用,并遵循一定的规则。维护人情、运用人情,“送礼”就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现实中,很多人的“礼”送不出去,很多人“事”办得不理想,这其中的内在规律,你真的懂了吗?

01送什么

关于“送礼”,很多人都认为越重越好,越重越能办成事、越能拉近感情,事实上这是一个误区。“送礼”最重要的一条是要“投其所好”。

就好像我喜欢吃包子,讨厌吃粽子,讨厌吃红豆,讨厌吃蜜枣,而你非要给我送粽子,还什么粽子都送,红豆的、豆沙的、蜜枣的、腊肉的……我平时见着它们都躲着走,你说我会收吗?所以,第一步,要想把“礼”顺利地送出去,必须要了解对方的喜好。

如果你真的不知道对方喜欢什么,也无法打听得到,那么就送“硬通货”。啥是“硬通货”?现金?错!实在无奈之下,才会选择现金,否则尽量避免。“硬通货”一般有几个共同特点,易变现、高保值、体积小,最典型的就是购物卡。但是,购物卡也有讲究,送不同的人,购物卡也是不同的。这一点,大家自己体会,就不举例细说了,否则有软广告嫌疑。有人说购物卡会实名登记,其实是有变通方法的。

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选择呢?当然有,看看对方在乎的家人是谁,按照他们的口味去送也是很好的选择。送给他的父母、子女,99%的概率不会错。

02送的误区

“送礼”有很多讲究,很多人都会在这方面犯一些小失误,最终导致送出去,但是没效果,在目前的环境下,更大的可能是以后再也“送不出去”。

误区一,缺乏持续性。我们平时送礼,大多可以分成2种情况,一是逢年过节,一是遇事。如果逢年过节送了,记住,一定不要中断,坚持下去,如果断了一次,再想延续上,双方的心理都会有反应。

误区二,面子薄。有人在送之前,患得患失,既觉得自己失去了尊严,又害怕被人家拒绝。我们刚从学校毕业,还是没有学会如何适当地放下所谓的“面子”,记住,是否失去尊严,与你送不送礼没有任何关系。大家不妨想一想,既然都“送”了,还要啥面子?这与“男人不坏,女人不爱”是相同的道理,脸皮厚,吃个够。

误区三,遇事才送。在大多数人,特别是商人的眼睛里,只有遇上事情了,才会想起来通过“送礼”去解决问题,但人家之前与你并没有多么深的交情,凭什么要收礼,凭什么要为你担风险?平时送,遇事再“重送”,这样既有感情基础,又有实际利益,办事才更顺畅。

03如何表达目的

送礼,说穿了,还是想求人办事,还是想达到自己的目的,如何表达很难吗?这根本就不是问题,可以分成2种情况看。

一是感情到位了。通过平时的相处,我和他已经建立了良好的私交,前期铺垫已经很成功了,有什么要求,直截了当地说出来就行,千万不要藏着掖着。对方能办与否,也会直接跟你说,不需要互相猜忌。

一是关系还不够。我与他平时只是点头之交或者感情还没到“口无遮拦”的地步,那么我们更要明白表达出自己的需求,这样对方才会考虑要不要接受你的“礼”。一旦你含糊其辞、吞吞吐吐,很容易让对方产生事情很麻烦、很棘手、风险很大的第一印象,或许还没等你完全表达清楚,人家就拒绝了。这年头,谁都不想给自己多事。

至于如何送,就不说了,再说下去,真担心会有人骂我带偏节奏。

“送礼”有很多讲究,按理说信哥不该交大家这些世俗的东西,可当你走上了工作岗位,你会发觉,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就当是给大家上了一节人情世故的课程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