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效果最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图片来自网络文/无有先生
曾经有一位老师告诉我,人生总结起来就两个字,第一个字是“找”,我们从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不停的找,小时候找妈妈、找玩伴,长大了找学校、找伴侣、找工作,老了以后找陪伴、找归属,很多人一辈子忙忙碌碌穷极一生,也不知道究竟在找什么,但是却不敢停下来,因为身边所有的人都在忙着找,如果停了下来会更加茫然无措。少数幸运的人,会在某个时刻突然明白,人生一辈子寻找的答案,不过就是“找”字上面的那一撇,也就是“我”,我为何存在?我需要谁?谁需要我?我对这个世界贡献了什么?弄明白这几个问题,“找”的就不再迷茫,“我”也就没有那么辛苦了。
一、传销引发的关于人性的思考
我有一个学生叫小杨,去年冬天的一个晚上,突然给我打电话求助,说他母亲被朋友骗去干传销了,让我帮他想想办法,看看怎么能把母亲给劝回来。因为比较了解这个学生,知道他性格暴躁,处事容易冲动,所以我在电话里叮嘱他务必做到以下四条:“第一,千万不要指责你的母亲。你要知道传销为什么可怕?并不是什么绑架勒索、限制人身自由,而是传销组织里的每个人,都非常懂得关心别人,你母亲在家庭里面找不到的关怀,传销组织会加倍的给予。所以如果你指责母亲没有脑子,异想天开,只会把母亲推到对方那里去;第二,如果你想要的是家庭幸福,已经被骗的钱,好要的就尽量要回来,不好要的,尤其是和你母亲关系较好的朋友,适可而止,不要让你母亲太难堪;第三,和母亲见面后一定要先承认她的付出和不容易。比如“我知道您是为家庭好,希望靠自己的努力,帮孩子开拓出来一条路,这么多年在家里我们都知道您的不容易,但是因为性格的原因,总是惹您生气,这一次过来并不是说您做错了什么,而是借这次机会好好的反思一下我们的问题。都说家和万事兴,不管怎么样我们都是一家人,以前不懂事的地方,您别往心里去,谁让您是我妈,我是您儿子呢,以后我慢慢改,但是无论怎么样,我觉得咱们一家人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只要咱们能把话好好说开了,您做什么决定,我都支持你。”第四,全程必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听完我的话,小杨满口答应,告诉我说知道该怎么做了。
两天以后,我通过回访得知,小杨的母亲已经被安排回家了,但是过程并不乐观,小杨的父亲和母亲争吵的很凶,小杨为了把钱要回来,和母亲的朋友发生了比较严重的矛盾。由于母亲的性格跟父亲和小杨对比起来稍弱一些,所以这一次母亲能够回来,不应该说是被劝回来的,而更像是被押解回来的。了解了这些情况以后,我意识到问题并没有被解决,表面看是被压了下去,实则更加严重。为了能够有效的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尽量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于是我安排了一次家访。
因为之前都是在听小杨的一面之词,而对于杨母的心理诉求没怎么了解。所以见面后我先和杨母沟通了一会儿。刚开始杨母还强颜欢笑告诉我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在聊起这些年家里的不容易时,杨母的情绪逐渐激动了起来。原来,杨母结婚以后,就一直在家里做贤妻良母,但是儿子和丈夫都是批判为主的性格,长期以来杨母做的好的都是理所当然,稍微做的不好的,就会引来家人的指责和嘲讽。长期的压抑,终于在最近的一次争吵中爆发。前段日子,两口子因为一些问题发生争吵,杨母内心十分痛苦,因为长期为家庭付出,却总得不到认可,还老是被埋怨没用,所以争吵过后,杨母一度想要轻生。这个时候在外面遇到一个朋友,听说了她的情况以后,建议她可以去南方旅游散散心,杨母觉得也是个办法,于是给家里打了个招呼就离开了。到了一个新的城市以后,在朋友的安排下,杨母认识了好几位新朋友,大家都给予了杨母很多的关怀支持,还陪着她参观游玩。几天后杨母的心情好了很多,这时候朋友开始劝她说“咱们女人想要证明在家里的地位,一定要有一个咱们自己的事业,要不然谁都能瞧不起咱……”。这番话一下子说到了杨母的心里,于是就发生了后面一连串的故事。
了解了杨母的情况以后,我开始和这一家人做思想工作。我对小杨父子说:“咱们老百姓喜欢讲一句话叫做“家和万事兴”,但是这个“和”字是很难做到的,首先要和气,如果咱们都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一说话就带着火药味,这个家还怎么相处?其次要和睦,和睦主要讲的是一家人要相互欣赏,多夸奖,少批评,咱们被别人批评是什么感觉?不好受对吧?那为什么我们还总喜欢去批评别人呢?而且咱们大多数人有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就是不管别人做的好不好,都喜欢通过贬低别人的方式开玩笑,这么做有很大的麻烦,首先别人如果做得好,你开玩笑贬低别人,会非常打击对方的积极性,虽然表面上人家不说什么,但是心里绝对不舒服;其次人家做的不好,你去开玩笑贬低人家,这就好比在人家伤口上撒盐,只会增加别人内心对你的反感。所以别人取得的成就和栽过的跟头,一定不能拿来乱开玩笑。这里面的道理是什么呢?因为一个人最低的要求就是存在感,你平常给一个人送个小礼物,赞美对方几句,为什么会让人家感觉挺好?那是因为他感觉你心里有他,那一刻,你让他有了存在感。如果再高级一点,你可以求一个人帮你个忙,完事后请人家吃个饭,称赞一下对方的能力和人品,这个时候对方心里会更加敞亮,因为这个时候,你让人家有成就感了。所以人活着都需要被别人需要以及需要别人,被别人需要,这会让一个人有存在感,做成一件事情获得别人的赞许,这会让一个人有成就感。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很大的毛病,明明需要别人,却不好意思说,明明觉得人家很不错,却不好意思表扬,甚至在面对别人表扬的时候还很不习惯,这是因为人的心里都喜欢把自己放在一个高高在上的给予者、付出者的身份上,轻易不愿求别人或者说给别人添麻烦,长此以往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身边的人没有存在感和成就感,我们自己同样也得不到存在感和成就感,大家都养成了这样不好的习惯,这人际关系你说能和谐吗?所以阿姨为什么去干传销?不就是因为在家里总被批评打击连最起码的存在感都得不到吗?为什么说“家和万事兴”?家庭不和睦才让外人有了可乘之机嘛。阿姨在咱们家得不到存在感,在人家传销组织那里得到的多,所以咱们一家人不像一家人,才让外人替咱们做了家人该做的事阿。所以咱们想要家庭幸福、成功,必须先从改变这些坏习惯开始,外人替我们帮个小忙,咱都不吝赞美,自己家里的人为这个家操碎了心,咱们为啥就不能用心的去关怀一下呢?”
开导完这家人以后,父母和孩子都表示以前在和家人相处的过程中有诸多不足,也借这次事情,好好反思调整一下各自的问题。但是一个人行为习惯的转变是需要过程和时间的,所以只能希望这家人都能因错得福,培养好家人之间的相处之道,避免类似的问题不要再发生。
其实现实中这样的家庭很多,心都是好的,但就是不会相处,不懂得把别人想要的东西给对方。虽然每个家庭出现的问题大小不一,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你会发现从人性的出发点来看,往往都是关怀错位导致的。而懂得关怀别人,先要明白人性需要的是什么,所以简单的总结成一个公式,人性的需求无非是:存在感+成就感=安全感。
二、获取存在感的两种方式。
存在感获取的途径有两个方面,第一是被人需要,比如岳母从小告诉儿子祖国需要你,要做一个精忠报国的人,这样的孩子即使成长环境再贫苦,也能热爱生命,自强奋斗,因为知道自己的生命承载着什么。反面的例子,就是父母总告诉孩子,你照顾好自己就可以,我们不需要你操心,这样的孩子即使家境再好,也很容易成为自私自利没有责任感的人。所以想让别人有存在感,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在语言表达上多告诉对方“你对我很重要,我需要你。”其次就是懂得关怀对方,用心的送个礼物,花时间陪伴,当对方流露出一些需求的时候,尽量重视等等。你能够给一个人的存在感越多,这个人和你的感情就会越好。
获取存在感的第二种方式,就是寻找共鸣。像现在很多人喜欢加入到一些圈子里,比如娱乐圈、学术圈以及文化圈等等,除此之外,读书、听音乐、徒步等方式也能让一个人找到共鸣,比如一个悲观的人,就特别喜欢看一些多愁善感的书,听一些悲伤的音乐。虽然参加一个圈子或听音乐读书,并没有给予到一个人直接的存在感,但是当听到或者看到有人讲出自己喜欢的事物或观点,能让一个人感觉到被理解,那一刻不再孤独,存在也就有了意义。
三、获取成就感的三种途径
讲完了存在感以后,接下来我们再讲讲成就感是如何获得的。在这里要澄清一下,成就不代表成就感。就好比一个学生考了分,这是他的成就,但是回到家里却没有一个人在乎,这时候成就感就不复存在。具体成就感来自于哪里,大体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参加比赛,当一个人在参加比赛的时候,一般会有四种诉求,战胜对手,经验分享,期待赞美和大量宣传。如是多人比赛,超越很多人的过程就是一种成就感。如果是少数人的比赛,最好是要有足够的传播途径,或者身边的人给予足够的赞美以及请教经验。如果一个人在比赛的过程中,总是得不到成就感,就会变得越来越消沉。就像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参加比赛取得成绩以后,没能很好的给予认可和重视,导致孩子后面的成绩越来越差,而为了让孩子重新振作起来,家长给孩子报了一大堆的能力训练班,殊不知,孩子根部就不是能力的问题,没有成就感才是限制孩子成长最大的障碍。
第二种获取成就感的方式,是把事干成。比如以前的孩子在端午节的时候,大清早被父母赶出去采粽叶,晚上把采来的粽叶放在锅里炖着,第二天一大早孩子就催着父母赶快去买蜜枣好放在粽子里。回头一家人协作分工总算把粽子包出来的时候,孩子们特别有成就感。如果对比现在的粽子,那时候的味道绝对没有现在的好,但是你会发现现在的小孩,直接买来的各种口味的粽子都不愿意吃,而那时候孩子们自己包出来的粽子,谁说不好吃孩子们一百个不愿意。同样的道理,做成一个玩具,学会一个新的知识点,甚至自己录了一个抖音视频传到网上被人点个赞,都能很好的增强一个人的成就感。
第三种获取成就感的方式就是为别人解决问题。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会深有体会,课堂上为学生答疑解惑,看到生命因自己而变得更加美好,这种成就感会让人上瘾。除此之外去福利院慰问、公益帮扶、植树、务农等方式都能让一个人拥有很强的成就感。总而言之,成就感来自于被他人认可,当一个人的生命被越多人需要,为越多人创造了价值,则这个人的成就感就越强,反之这个人就会变得孤僻、自卑。
四、自卑的孩子最主要是缺乏安全感
之前在做家庭辅导的时候,遇到一个11岁的孩子,母亲告诉我说孩子各方面条件都挺好,就是有点自卑。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孩子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周末都被各种兴趣班、辅导班排满了,孩子喜欢做家务,在父母看来这是没出息,孩子喜欢参加同学的一些游戏活动,父母说浪费时间。一个11岁的孩子连纸飞机都没怎么玩过,我问孩子有什么愿望,孩子告诉我说:“你能不能替我求一求我妈,每天让我玩十分钟的游戏就行。”我很惊讶,问他说:“十分钟就够了吗?这个愿望也太小了。”孩子告诉我说:“十分钟就很多了,我妈在家里一分钟都不让我玩。”我问:“你为什么想玩游戏呢?”孩子说:“同学都会玩,他们嫌我垃圾,不带我。”
这个孩子成功的被家长抹杀了存在感和成就感,首先孩子想做的事情,家长都不认同,这是缺乏存在感;其次孩子已经11岁了,没有主导完成过任何事情,这是缺乏成就感。最让人揪心的是,孩子的愿望是玩十分钟游戏,而且这愿望并不是单纯为了玩游戏,而是为了让同学能够瞧得起他,不再说他“垃圾”。孩子的母亲觉得这个孩子有些自卑,但是从人性的角度来说,我更愿意定义为没有安全感,不知道自己的生命被谁需要,不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被人否定久了而后自我否定,这样的孩子岂止是自卑?
毛主席说过“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是告诉我们,人生总会经历一些不被这个世界待见的时光,我们只有在各种打击、质疑、不被认可和孤独的煎熬中锻炼出钢铁般的意志,才能迎来胜利的曙光。我们非常需要这种逆风飞翔的勇气,但是不代表我们可以人为的给他人造成这些困扰。所以在渴望被别人善待的同时,我们必须先学会善待别人。
我们一生都在找“找”字上面的那一撇,但是那一撇到底是什么?或许就是内心的安全感,而一个人的安全感究竟来自于哪里?我们给出的答案是存在感+成就感。存在感可以很昂贵,比如策划一场针对某人的盛大的生日聚会;存在感也可以很廉价,比如收到别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