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一堆
今天的话题,咱们聊一聊红薯。
红薯,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农作物,也可以说蔬菜。官名叫“番薯”,也有地方叫“白薯”、“甘薯”、“甜薯”、“红苕”、“山芋”、“番芋”、“白芋”等等,称呼多种多样,由于早期品种以红色为主,而且人们似乎对红色有所偏爱,所以“红薯”的名号最普遍也最广为人知。不过,北方人最平常的叫法却是“地瓜”,顾其名思其义,在地里面长的瓜,既通俗又形象。
一、烤红薯
和许多人一样,我也爱吃红薯,特别是烤红薯,那简直就是一种无法抗拒的诱惑。
记得小时候,冬天妈妈在做饭的时候,我会经常缠着她,要她在灶台的火堆边放上几颗红薯,饭菜做好了红薯也熟透了,那是一种额外的享受。现今,在秋冬季节,城市的马路边也经常有卖烤红薯的。他们的设备已经很专业化了,一般是手推车上装有专用烤炉。普通一点的,是用铁桶改装而成,铁桶底部烧煤块或是木炭,桶的内壁整齐地码放着很多红薯。还有升级版的烤炉,显得更先进一些,那烤炉就像个四四方方的铁柜子,一面安着上下几排的抽屉,一个抽屉里放几个红薯,可同时烤十几个,而煤块或是木炭就放在柜子的最下层。燃烧的炭火使整个炉子如同一个烤箱,一个个红薯就在这烤箱里充分吸收着热量,慢慢地变软、变熟、变香。
街头烤红薯
如今的红薯已经不是当年的红薯,在城里成了稀罕物,身价倍增。烤红薯大约要5、6元一斤,和上个世纪一块钱一堆可真是云泥之别了。
让人垂涎欲滴又香又甜的烤红薯
挑一个刚烤好的红薯,付了钱,急不可待地捧在手里。这长长圆圆的家伙,浑身冒着热气,拿在手里热乎乎、暖烘烘;表皮已经烤得焦黑酥脆,有时还有烤出的油粘挂在皮上;剥开红薯外皮,顿时香气四溢、沁人心脾,而肉色红润、略带淡*,晶莹剔透似翡翠玛瑙。趁热咬一口,满嘴舒贴,软糯香甜,入口即化,那叫一个美!若是站在瑟瑟寒风里,缩脖耸肩,两手捧着这一团热气。或是大嚼,为了满嘴的甜香,烫着口舌也在所不惜,只求痛快淋漓;或是慢品,一小口一小口,让这香甜之气飘荡全身,弥漫到鼻腔内、口舌间,浸润到肺泡里、肠胃里、血液里,一直深深地烙印到你的心里、梦里!这时候的你,也许会产生一种悠然而曼妙的感觉,这充满身心的美好感觉也许可以叫做幸福吧,哈哈,似乎有点夸张了!
不过,这烤红薯,真是又香又甜,让人垂涎欲滴,的确是人间少有的美味啊!
广阔的红薯地
二、主粮
红薯可是个好庄稼,它适应性强,平原、山地、沙土地、山坡沟坎,哪怕是巴掌大的地方也可以生长。当然地方广阔些更可以大面积栽种,收获也是相当可观的,亩产数千斤实属平常。
正因为红薯好种好活、产量又大,数百年来在中国的大江南北广泛推广栽种,成为普通百姓的重要口粮,尤其是历史上的好多次天灾人祸,造成粮食歉收,很多人是靠红薯活命的,所以人们也把红薯称作是“铁杆庄稼”。
山东半岛流行一句民谚:地瓜是个好庄稼,老人吃了不掉牙,小孩吃了满地爬。从中流露出普罗大众对红薯也就是地瓜的重视和喜爱。
地瓜可是个好庄稼
三、储存
千百年来,农作物的存储一直是个重要的题目,人类在这方面的智慧是极其丰富的。
红薯最怕冻,一旦受冻,会变硬变质,就不能吃了。所以,在农村,红薯的存储颇受重视。
各村除了分给各家各户的口粮外,村集体也有很大的存储量。为了储存这些粮食作物,村里一般会挖井窖。这种井窖一般在山坡高地,深达5至6米,井底略宽阔,再向旁边平挖出两或三个隧洞,两米多高、两米多宽,几米到十几米长,洞内可存放晾晒过的各种作物,包括红薯。这样的井窖,因为离地面足够远,洞内几乎恒温恒湿,即便是寒冷的冬天也不会对储藏物造成影响,所以,在井窖里红薯可以长期保持,长达一年。井窖适合存储多种作物,包括红薯、土豆、麦子、玉米、大豆等等,简单实用,所以四十年前这种井窖曾广泛分布在广大农村。都是智慧啊!
作为农户,每年生产的红薯、土豆、花生、玉米等粮食作物都需要妥善储存,毕竟这是全家人一年的口粮。民以食为天,饿肚子的感觉可不是好受的。
在存储粮食方面,就像松鼠、狐狸、乌鸦会为过冬想尽办法储藏食物一样,各家各户也都有自己的妙招,有的把红薯存放在屋内阁楼上,而更多的是在土炕下面修建地窖。冬天里,炕洞会烧火取暖,顺便让地窖保了温,这样,屋外即便是天寒地冻,地窖里的红薯也会安然无恙,可以保存半年甚至是一年。都是智慧啊!
红薯发芽后可插秧种植
四、栽种
虽然都是块茎类作物,和土豆切块种植不同,红薯通常是通过插秧来栽种的。插秧之前先要育秧,就是让红薯充分长芽,芽再成长为秧,取秧苗栽入土里,就是插秧了。
要大面积种植红薯,就需要大量的秧苗。为了加快红薯秧苗的生长速度、提高秧苗的出产率,人们修建了专门的苗圃。以前,这种苗圃一般修建在土坡上,上面是一个个方方正正的土池子,成一行排列;池子靠低坡的一端下面修建一排灶洞。育秧时,池里整齐地排满一层红薯,铺上沙土,再浇上适量的水;灶洞里燃烧柴草,来提高苗圃的温度,从而使红薯更快地发芽出秧。都是智慧啊!
插一句,上世纪八十年代前,苗圃和井窖在广大农村的村头村尾还十分普遍;八十年代之后,随着农业*策的调整和红薯的种植面积减少,人们不再需要这样的苗圃和井窖了,数年内就废弃不用并消失殆尽。
每个红薯可以长出几支甚至十几支秧苗来,将这些秧苗手工收集起来,就可以到田里插秧了。
插秧可不轻松,要几个人一起协作。田地先要深耕、平整,再起垄,然后插秧、浇水、埋窝(就是用土将秧苗根部掩埋),一天下来累得人腰酸背痛。
秧苗扎根之后,需要经常浇水、施肥、除草。好在红薯生命力旺盛,只要阳光充足、雨水充沛,秧苗长得很快,逐渐拖出长长的藤蔓来,匍匐在田埂间,枝繁叶茂的。
待到九、十月份,红薯基本成熟,就可以收获了。一(jue)头刨下去,每棵下面都有好几个红薯,少则三四个,多则六七个,红的红、白的白、紫的紫,大大小小、挤挤挨挨地挂在主根上,就像是一大家子似的。
红薯一家收获红薯罕见的特大红薯
五、吃法
红薯从地里刨出来后,大部分会被运回家储存起来,作为口粮慢慢享用,也有一部分会被直接在地里用搓板切成片状,平铺在田间地头,在阳光下暴晒几天,就成了生薯干,便于储存和加工。
红薯的用途可多了,除了作为主要粮食,还可以做饲料,用来喂牛马鸡猪等家禽牲畜,还是食品加工、淀粉和酒精制造的重要原料。红薯干可以卖给酒厂,用来酿酒,一些老人钟爱的老白干,很多就是以红薯为主要原料酿制而成的。经过加工,提取红薯中的主要成分淀粉,可以制成长长的、半透明的丝状或条状食品,这就是很多人情有独钟的粉丝、粉条,煮熟后软软的、黏黏的、滑滑的,口感很爽。多说一句,高品质的粉丝,例如著名的龙口粉丝,则是以绿豆或豌豆为主要原料的,不是红薯做的。
总的来说,红薯浑身都是宝。
就连红薯叶,也可以做菜。红薯的叶片,品种不同形状也不同,有的似鸭掌,有的则是心形。记得小时候妈妈经常在清晨去田里采摘一些新鲜的红薯叶,炒菜或是熬粥,鲜嫩而略带清香,很是下饭。
心形的红薯叶
和它的近亲土豆一样,红薯既可以做菜也可以当饭,做法多样。红薯可以熟吃,也可以生吃;既可以烤,也可以蒸,还可以和粥一起煮,不论怎样皆成美味。各地方的人们广开脑路,想出了上百种做法和吃法,比如:拔丝地瓜、油炸薯球、炸薯条、红薯饼、紫薯馒头、红薯腊肠焖饭、红薯丸子、红薯粥等。将红薯煮熟后捣烂,同面粉、米粉等掺和后形成面团,就可以用来制作各种糕点、团子、饼子、饺子、包子等,还可添加各种馅料,形制多样,很受欢迎。
农家宴常见的大丰收红薯米饭拔丝地瓜红薯丸子
在很多地方,有秋天做熟地瓜干的传统。制作过程也简单,将红薯蒸熟后,去皮,用刀切成条状或片状,在太阳下晾晒几天至脱水变干,然后放一个储藏箱或大缸里,半密封,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半个月左右,红薯干表面就会慢慢生成一层白霜,这是自然溢出的糖分。红薯干在菌类的作用下变软、变甜,形似柿饼,嚼起来软韧甜香,味似蜜枣,因此很多地方也把它称作“番薯枣”或是“地瓜枣”。
软韧香甜的地瓜枣
上小学的时候,同学们经常会带一些家里做的熟地瓜枣到学校,充作午餐或是课间的零食。尤其是冬天,教室里烧着煤炉子取暖,孩子们就发明了一种新奇的吃法,将地瓜枣贴在铁炉的外壁上烙熟,味道更香甜;如果再放几粒花生在炉盖上烤熟,将烤熟后的花生和地瓜干搭配着一块吃,竟有着丰富的口感和味道,这成为当时学校里最流行的吃法。现在想想,还觉得回味无穷。
不过,俗话说物极必反,地瓜枣吃多了也有副作用,那就是胃里会胀气、泛酸。曾经,有个同学就因为地瓜枣吃多了,上课期间出现反胃、吐酸水,弄得他狼狈不堪,很长时间再不敢吃地瓜了。村里人把这当故事讲了好多年。
六、原产地
红薯,既然正式名称叫番薯,和番茄都带着个“番”字,想来和番茄一样也是从国外引种的。查阅相关资料,果真如此,红薯却是泊来物种。它的原产地在美洲大陆,最早是由印第安人发现并培育而成,15世纪由西班牙人引入欧洲,大约16世纪也就是明代引进中国。
经过长期培育,如今番薯家族已多达数十个品种,常见的红心薯、白心薯、紫心薯、*金薯等,在中国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都是世界第一。
当代的人们都推崇天然食品,番薯家族因为营养丰富、口感香甜、有益身体,被很多人当作“长寿食品”,甚至世界卫生组织都曾推选其为最佳蔬菜之一。如此这般,人们怎能不喜爱它们呢!
品类多样的番薯家族
七、点赞
近些年,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品越加丰富多样化,而红薯的栽种面积和产量较过去已经大大减少,红薯作为铁杆庄稼的地位已经是今非昔比、难再辉煌。好在人们还依恋着它,也有很多人喜爱着它。甚至,如戏剧《七品芝麻官》中的县令所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借红薯来体现一个正直官员的志气,而这里的红薯,已经不仅仅是人们的平常食物,更代表着人们对朴素生活的一种向往。
牛得草主演的《七品芝麻官》
说句公道话,红薯作为一种普通农作物,不管是作为灾荒之年的救命口粮,还是作为当今时尚的健康食品,五百年来,它从未离开人们的生活,也从未让人们失望过。而红薯特有的香甜,作为一种味道,相信必将长久地留驻在人们的口舌间和记忆里。
朋友们,请为平凡而又可爱的红薯点赞吧!
—————end—————
更多作者的文章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