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习俗有多少种,中国的粽子就有多少种!
你知道多少呢?
端午节的来历太悠久,据说是由上古时代龙腾祭祀演变而来。渐渐地人们把端午节与历史人物又联系在一起,在民间传说中,涉及的历史人物有屈原、伍子胥等,但流传最广的当属爱国诗人屈原的传说。
屈原与楚怀王是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后来,楚怀王听信谗言执意入秦,屈原因极力劝阻而被流放。楚怀王不听劝谏客死秦国,流放中的屈原满怀悲愤,写下了流传至今的伟大诗篇《离骚》、《天问》等。
后郢都被秦攻破,屈原无望中写下绝笔《怀沙》,5月5日那天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人们划舟寻觅未果,纷纷以粽叶包米投入水中喂鱼。为纪念他的爱国精神,在5月5日端午节这天,沿袭下来包粽子、划龙舟的习俗。
端午节民间习俗多种多样,因地域不同,习俗上也有差异。
南方赛龙舟,吃咸粽子;北方佩香囊,吃甜粽子。南北方粽子的形状、馅料也大不相同。
比如太原、郑州包粽子都是将蜜枣,或者是红枣包入粽中,吃的时候还要撒上白糖。而上海、杭州、厦门等地则是把酱制好的五花肉包在粽子里。
在西塘小镇上旅游,看老奶奶都是现场包、现场煮,让你看到用上等五花肉做的馅料,吃得会更放心。还有一年在广州过节,吃的是学生家长包的竹筒粽子,里面也是咸的肉块,油香油香的。
现在过端午节,亲自动手包粽子的人已经很少了,大多是到超市买成品粽子。而在过去,家家户户基本上都会动手包粽子。端午节那天,院落里缭绕着煮粽子的香气,让小孩们挪不动脚。
北方的端午节,家里的女主人都会提前制作好香囊,端午这天给孩子们佩戴上;用五彩丝线合成一股绳,系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脚踝上,特别小的孩子,脖颈上还会系一圈。另外还有将雄*抹在孩子的耳朵上,把艾叶插在大门两旁的习俗。
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和邻里姐妹们一起做“五叶水”的事。
端午节前一天傍晚,大家结伴去采集五种树叶,有桃叶、桑叶等,把树叶洗干净放入洗脸盆中,盆里接上水,在星空下放置一晚上。听说天上会洒下甘露来,第二天早上用这样的水洗脸,皮肤嫩白光滑,人也会越来越漂亮。
我们很热衷于做这样有趣的事情,第二天也是认认真真地用“五叶水”洗脸,洗完脸还要照照镜子,自我感觉确实是白了许多,美了许多。
男孩子们都是到小河边去洗脸,有不怕冷的,还要到河里洗个澡。现在回想起来也觉得挺有意思的,有用没用暂且不讲,单是那种仪式感就很吸引人。
现在的小孩们已经寻找不到这样的乐趣了。
家长们包粽子的时候,也是孩子们开心的时候,一个个摩拳擦掌想试一试,但是对于小孩子来说,这样的工作太难了,学不了一会儿就放弃了。虽然如此,大概也了解了包粽子的流程。
大多人家包粽子用的是苇子叶,也有用竹子叶的。苇子叶包裹的粽子,没煮的时候外观颜色碧绿,煮好后变成了暗绿色;竹子叶包出的粽子,煮之前是小麦色,煮好之后变成了茶褐色。
妈妈包粽子有个特点,她喜欢竹子的清香,爱用竹叶来包粽子,还喜欢在放红枣的同时,再放入一些花生。煮熟的粽子浸润着竹子的清香,还伴有糯米、红枣、花生的香气,吃起来香香甜甜口感更丰富。
妈妈包的粽子形状是三角形的,与一般人们包的菱形不同。三角形的可以包得不那么瓷实,煮好后剥开放在盘子里,可以看到米粒都伸开了腰,特别软糯。
而菱形的粽子因为不放满米不好包,因此,煮好的粽子整个都是瓷丁丁的,吃一个半天都不饿。两种粽子各有千秋,但是,我更喜欢妈妈包的粽子,即使多吃了胃里也不会难受。
当我轻轻打开妈妈包的竹叶粽子,洁白润泽的三角粽就呈现在面前,它的米粒像玉一样晶莹,红枣闪着宝石的亮光,水润饱满的花生粉粉的可爱,还有挨近花生被晕染成粉色的糯米粒儿,啊!它们组合起来的色香味,强烈地冲激着我的味蕾。
用小勺舀一勺白糖均匀地洒在米粽上,从三角边挖一勺软软糯糯的晶莹放进嘴里,细细品味,那种甜甜、糯糯、香香的感觉,让人好享受、好满足,感觉整个生活都是甜蜜和美好。
如今的粽子品种较之前更为丰富多样,增加了八宝粽子、黑米粽子、*米粽子等,里面的馅料也变化出豆沙、水果、蛋*等,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购买。选择的余地多了,有时竟然不知怎么选,有时会每样都选一些来尝尝。
南来北往吃过很多种粽子,最不能忘记的还是妈妈包的粽子的味道,那种感觉已经深入骨髓,一辈子也不会忘掉了。
又是一年端午节,品尝粽子的时候又到了。不管您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将浓情端午的记忆写在留言区,与大家一起分享您的独特感受吧。
祝大家端午安康!
厦门集美学村龙舟池,看端午赛龙舟,品传统小吃海鲜烧肉粽,爽!
花若盛开,鸟鸣蜂舞;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你知道女人最愿意过的节日是哪一个吗?